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面工程论文--路面:按使用材料分论文--沥青路面论文

车路相互作用试验段沥青路面的动力响应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发展现状第10-11页
        1.2.2 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发展现状第11-12页
        1.2.3 路面动力学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4 车路相互作用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4页
    1.4 本文创新点第14-15页
    参考文献第15-18页
第二章 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的试验研究第18-39页
    2.1 试验方案及目标第18-19页
    2.2 车路相互作用试验段概况第19-20页
    2.3 试验段设计第20-25页
    2.4 车路试验段构建第25-26页
    2.5 路面各层铺设第26-27页
    2.6 测试系统搭建第27-33页
        2.6.1 光纤传感器基本工作原理第27-28页
        2.6.2 动态响应数据采集系统组成第28-29页
        2.6.3 定轴转动轮胎走行机构第29页
        2.6.4 传感器的布设第29-31页
        2.6.5 称重以及胎压改变的方式第31-32页
        2.6.6 监测方式第32-33页
    2.7 试验数据的拟合与分析第33-38页
        2.7.1 试验数据的拟合第33-34页
        2.7.2 试验数据分析第34-38页
    2.8 本章小结第38页
    参考文献第38-39页
第三章 路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9-53页
    3.1 弹性层状体系理论第39-42页
        3.1.1 弹性理论基本假设第39-40页
        3.1.2 弹性层状体系计算方法第40-42页
    3.2 三维道路有限元分析基础第42-44页
    3.3 有限元软件ABAQUS的简介第44-45页
    3.4 路面模型建立第45-51页
        3.4.1 沥青路面结构层的材料参数第45-46页
        3.4.2 边界条件确定第46页
        3.4.3 轮迹形状选择第46-49页
        3.4.4 静载模型荷载的施加第49-50页
        3.4.5 移动荷载在ABAQUS中的实现第50-51页
        3.4.6 网格的划分第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第四章 沥青路面在静载作用下的响应分析第53-63页
    4.1 早期破坏形式及机理第53-54页
    4.2 工况的确定第54页
    4.3 轮迹尺寸的计算第54-55页
    4.4 静载作用下路面各层受力分析第55-60页
        4.4.1 不同轴重对路面作用的响应分析第56-58页
        4.4.2 胎压对路面的响应分析第58-60页
    4.5 边界条件对路面静力响应的影响第60-62页
        4.5.1 工况的确定第60-61页
        4.5.2 不同尺寸模型响应分析第61-62页
    4.6 本章小结第62页
    参考文献第62-63页
第五章 沥青路面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第63-79页
    5.1 模型的验证第63-65页
    5.2 路面结构动力响应评价指标第65-66页
    5.3 路面时域响应分析第66-70页
    5.4 轴重对动力响应的影响第70-73页
        5.4.1 不同轴重对各层竖向压应力的影响第70-71页
        5.4.2 不同轴重对纵向应变的影响第71-72页
        5.4.3 不同轴重对横向剪应变的影响第72页
        5.4.4 不同轴重对纵向剪应变的影响第72-73页
    5.5 速度对路面响应的影响第73-75页
        5.5.1 不同速度对路面竖向应力的影响第73-74页
        5.5.2 不同速度对路面纵向剪应力与剪应变的影响第74-75页
        5.5.3 不同速度对纵向应变的影响第75页
    5.6 胎压对路面动力响应的影响第75-77页
        5.6.1 不同胎压对竖向压应力与压应变的影响第75-76页
        5.6.2 不同胎压对纵向应力与应变的影响第76-77页
        5.6.3 不同胎压对纵向剪应力与剪应变的影响第77页
    5.7 本章小结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7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9-83页
    6.1 主要结论第79-80页
    6.2 展望第80-83页
致谢第83-84页
个人简历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饱和土吸力测量方法的对比试验研究
下一篇:成都膨胀土基坑支护设计参数选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