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特征子空间的跨视角步态识别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3页
    1.2 跨视角步态识别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步态识别的发展与挑战第13-15页
        1.2.2 步态识别中的跨视角识别问题第15-16页
        1.2.3 跨视角步态识别方法的主要类型第16-18页
    1.3 特征子空间提取方法研究现状第18-19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9-20页
    1.5 论文结构安排第20-22页
第二章 步态识别过程第22-40页
    2.1 步态轮廓提取第23-24页
    2.2 步态特征提取第24-33页
        2.2.1 步态特征构造第25-32页
        2.2.2 特征学习方法第32-33页
    2.3 分类识别第33-35页
    2.4 步态识别方法评价第35-39页
        2.4.1 步态数据库第35-37页
        2.4.2 性能评估指标第37-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基于耦合局部保持投影的跨视角步态识别第40-55页
    3.1 引言第40-41页
    3.2 基于距离度量的子空间学习第41-44页
        3.2.1 距离度量学习第41-42页
        3.2.2 基于距离度量的耦合投影子空间学习第42-44页
    3.3 基于耦合局部保持投影的子空间学习第44-47页
    3.4 基于耦合局部保持投影子空间的跨视角步态识别第47-50页
        3.4.1 识别流程第47-48页
        3.4.2 步态特征表示第48-49页
        3.4.3 特征学习与分类识别第49-50页
    3.5 实验第50-54页
        3.5.1 实验参数选择第50页
        3.5.2 CASIA-B数据库实验第50-53页
        3.5.3 USF数据集实验结果第53-54页
        3.5.4 运行时间对比分析第54页
    3.6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基于多视角最大间隔子空间学习的跨视角步态识别第55-71页
    4.1 引言第55页
    4.2 多视角子空间学习第55-58页
        4.2.1 多视角典型相关分析第56页
        4.2.2 广义多视角分析第56-57页
        4.2.3 多视角判别分析第57-58页
    4.3 多视角最大间隔子空间学习第58-63页
        4.3.1 问题描述第58-60页
        4.3.2 形式化表示第60-62页
        4.3.3 时间复杂度分析第62页
        4.3.4 讨论第62-63页
    4.4 步态识别实验第63-69页
        4.4.1 实验设置第63-64页
        4.4.2 CASIA-B数据库上的实验第64-68页
        4.4.3 OU-ISIR-LP数据库上的实验第68-69页
        4.4.4 计算代价分析第69页
    4.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特征子空间的跨视角步态识别第71-95页
    5.1 引言第71页
    5.2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第71-76页
        5.2.1 深度学习简介第72-74页
        5.2.2 卷积神经网络第74-75页
        5.2.3 误差方向传播算法第75-76页
    5.3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步态分类第76-83页
        5.3.1 网络结构第77-78页
        5.3.2 训练细节第78-79页
        5.3.3 实验第79-83页
    5.4 大间距深度距离度量学习第83-88页
        5.4.1 深度距离度量学习第83-84页
        5.4.2 大间距深度距离度量学习第84-85页
        5.4.3 优化算法实现流程第85-87页
        5.4.4 相关深度度量学习方法比较第87-88页
    5.5 基于大间距深度距离度量学习的跨视角步态识别第88-94页
        5.5.1 基于LMDDML的步态特征子空间第88-89页
        5.5.2 实验第89-94页
    5.6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95-97页
    6.1 论文总结第95-96页
    6.2 未来工作展望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10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情况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西省流通产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