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口语化写作现象的审美流变解读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困境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2 新诗口语化写作的基本概念梳理 | 第11-16页 |
2.1 口语、书面语与文学语言 | 第11-13页 |
2.2 书面语改革与口语的嬗变 | 第13-14页 |
2.3 口语诗与新诗口语化写作 | 第14-16页 |
3 新诗口语化写作现象的流变史 | 第16-48页 |
3.1 第一次流变:白话诗的尝试 | 第16-22页 |
3.1.1“戊戌变法”前后的诗界革命 | 第16-18页 |
3.1.2 胡适及《新青年》同仁的实验 | 第18-19页 |
3.1.3 郭沫若与“五四”后新诗论争 | 第19-22页 |
3.2 第二次变革:诗学的统一化 | 第22-30页 |
3.2.1 新诗的散文美倾向 | 第23-25页 |
3.2.2 革命诗歌及其转向 | 第25-27页 |
3.2.3 新诗集体写作开启 | 第27-30页 |
3.3 第三次变革:第三代的逆袭 | 第30-37页 |
3.3.1 第三代诗学的迅猛崛起 | 第30-32页 |
3.3.2 第三代诗歌的流派概述 | 第32-35页 |
3.3.3 民间写作与下半身写作 | 第35-37页 |
3.4 第四次变革:新世纪的混乱 | 第37-48页 |
3.4.1《新世纪诗典》的潮流 | 第38-41页 |
3.4.2 从梨花体到乌青的诗 | 第41-43页 |
3.4.3 鲁奖诗人作品的风波 | 第43-48页 |
4 新诗口语化写作的审美可能性 | 第48-64页 |
4.1 素材:生活审美 | 第48-51页 |
4.2 策略:语感游戏 | 第51-55页 |
4.3 核心:生命意识 | 第55-59页 |
4.4 影响:媒介传播 | 第59-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后记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