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1.2 光纤SPR技术研究背景以及现状 | 第7-10页 |
1.3 光纤SPR技术的优势和应用 | 第10-13页 |
1.3.1 光纤SPR技术的优势 | 第10-11页 |
1.3.2 光纤SPR技术的应用 | 第11-13页 |
1.4 光纤SPR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3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原理 | 第15-33页 |
2.1 全反射和倏逝波理论 | 第15-18页 |
2.2 金属的等离子体频率 | 第18-20页 |
2.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原理 | 第20-24页 |
2.4 光纤端面膜层反射系数的推导 | 第24-27页 |
2.5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器件的结构类型 | 第27-32页 |
2.5.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调制方式 | 第27-29页 |
2.5.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器件的结构分类 | 第29-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不同角度光纤端面反射率的研究 | 第33-43页 |
3.1 不同角度单模光纤圆锥形端面反射率的理论计算 | 第33-40页 |
3.1.1 当光线传输到远端端面的时候 | 第34-38页 |
3.1.2 当光线传输到近端端面的时候 | 第38-40页 |
3.2 理论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光纤端面SPR的模拟及实验 | 第43-72页 |
4.1 不同形状端面光纤的实验制备 | 第43-49页 |
4.2 光纤端面SPR的模拟 | 第49-68页 |
4.2.1 光纤纤芯、银膜、空气三层结构 | 第51-53页 |
4.2.2 光纤纤芯、金膜、空气三层结构 | 第53-55页 |
4.2.3 光纤纤芯、铜膜、空气三层结构 | 第55-57页 |
4.2.4 光纤纤芯、铝膜、空气三层结构 | 第57-59页 |
4.2.5 光纤纤芯、银膜、TiO_2、空气四层结构 | 第59-61页 |
4.2.6 光纤纤芯、金膜、TiO_2、空气四层结构 | 第61-63页 |
4.2.7 光纤纤芯、铜膜、TiO_2、空气四层结构 | 第63-65页 |
4.2.8 光纤纤芯、铝膜、TiO_2、空气四层结构 | 第65-67页 |
4.2.9 结论 | 第67-68页 |
4.3 光纤端面SPR的实验测试 | 第68-71页 |
4.3.1 可见光 650nm波段光纤端面SPR的实验测试 | 第69页 |
4.3.2 红外光 1310nm波段光纤端面SPR的实现 | 第69-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总结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