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化工厂论文--生产安全技术论文

基于系统风险熵的化工园区风险态势预测预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8页
        1.2.1 风险态势感知理论与应用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熵理论在风险表征中的应用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3 化工园区风险预警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第18-21页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论文研究思路第19-21页
第二章 化工园区系统风险熵变演化机理分析第21-31页
    2.1 化工园区风险状态演化分析第21-24页
        2.1.1 事故层次致因网络模型第21-23页
        2.1.2 系统风险状态跃迁机理第23-24页
    2.2 化工园区系统风险熵变演化过程第24-26页
        2.2.1 化工园区系统风险熵变第24-25页
        2.2.2 系统熵变演化过程第25-26页
    2.3 系统风险熵突变机理分析第26-30页
        2.3.1 突变模型基本形式第26-27页
        2.3.2 系统风险熵突变模型构建第27-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面向多维参数的化工园区系统风险熵模型构建第31-42页
    3.1 化工园区风险态势感知分析第31-33页
        3.1.1 风险态势感知层次模型第31-32页
        3.1.2 监测参数感知终端选取第32-33页
    3.2 化工园区参数风险熵模型构建第33-37页
        3.2.1 风险态势感知方法第33-34页
        3.2.2 监测数据波动分析第34-36页
        3.2.3 参数风险熵模型构建第36-37页
    3.3 多维参数下的系统风险熵模型构建第37-40页
        3.3.1 参数风险熵值序列降维第37-39页
        3.3.2 投影目标函数优化求解第3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基于风险熵的化工园区风险态势预测预警第42-54页
    4.1 参数风险熵值序列异常挖掘第42-43页
        4.1.1 指数平滑模型第42-43页
        4.1.2 参数风险熵值异常研判第43页
    4.2 化工园区系统风险熵预测第43-47页
        4.2.1 支持向量回归理论第43-45页
        4.2.2 熵值预测模型参数寻优第45-46页
        4.2.3 支持向量回归算法步骤第46-47页
    4.3 系统风险熵突变研判第47-50页
        4.3.1 最小二乘曲线拟合第47-48页
        4.3.2 风险熵突变判据算法第48-50页
    4.4 化工园区风险态势预警分析第50-52页
        4.4.1 系统风险预警结构第50-51页
        4.4.2 化工园区风险熵预警分析第51-52页
    4.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五章 风险参数数据采集平台构建及实例分析第54-67页
    5.1 风险监测参数采集硬件平台构建第54-58页
        5.1.1 硬件平台总体架构设计第54-55页
        5.1.2 感知终端组网通信链路第55-57页
        5.1.3 参数采集平台构建第57-58页
    5.2 风险态势预测预警实例分析第58-65页
        5.2.1 参数风险熵异常挖掘第58-63页
        5.2.2 系统风险态势预测研判第63-65页
    5.3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六章 基于WEB的化工园区应急信息监测平台开发第67-86页
    6.1 应用化工园区概况第67-69页
    6.2 系统结构及功能设计第69-70页
        6.2.1 系统结构设计第69-70页
        6.2.2 功能模块设计第70页
    6.3 系统开发模式第70-73页
        6.3.1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第70-72页
        6.3.2 系统开发环境第72-73页
        6.3.3 系统数据库框架第73页
    6.4 系统功能实现第73-85页
        6.4.1 应急保障子系统第74-80页
        6.4.2 监测预警子系统第80-85页
    6.5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结论与展望第86-89页
    结论第86-87页
    展望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6-97页
致谢第97-98页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种新型环境友好高效卤水阻垢剂
下一篇:榔榆、朴树幼苗耐旱特性及其补偿效应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