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5-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前言 | 第13-27页 |
1.1 六价铬的分布和来源 | 第13页 |
1.2 六价铬的毒性作用 | 第13-18页 |
1.2.1 六价铬的毒性机制 | 第14-16页 |
1.2.1.1 六价铬诱导细胞凋亡机制 | 第15页 |
1.2.1.2 六价铬在基因组水平上的毒理效应 | 第15-16页 |
1.2.2 六价铬对肝脏的毒理作用 | 第16-17页 |
1.2.3 六价铬对肾脏的毒理作用 | 第17-18页 |
1.3 六价铬对线粒体功能影响 | 第18-19页 |
1.3.1 线粒体在机体中的功能 | 第18-19页 |
1.3.2 六价铬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第19页 |
1.4 六价铬在体内的代谢 | 第19-20页 |
1.5 硒的生物学特性 | 第20-22页 |
1.5.1 硒在体内的分布与排泄 | 第20页 |
1.5.2 硒抗氧化机理 | 第20-21页 |
1.5.3 硒元素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6 硒的毒害作用 | 第22-23页 |
1.7 硒与重金属的拮抗作用 | 第23-24页 |
1.7.1 硒抑制金属的毒性作用 | 第23页 |
1.7.2 硒对脑神经的保护作用 | 第23-24页 |
1.8 硒与钙稳态 | 第24-25页 |
1.8.1 钙稳态对机体的影响 | 第24-25页 |
1.8.2 硒对钙稳态的影响机制 | 第25页 |
1.9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27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2.1.1 试验动物来源 | 第27页 |
2.1.2 试验药品 | 第27页 |
2.1.3 试验器材 | 第27页 |
2.2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及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2.2.1 饲喂条件管理 | 第27页 |
2.2.2 急性毒性试验 | 第27-28页 |
2.2.3 硒对铬毒性作用的抑制性试验 | 第28页 |
2.3 脑体比测定 | 第28页 |
2.4 脑组织匀浆液制备 | 第28-29页 |
2.5 脑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 第29-30页 |
2.5.1 制作病理切片 | 第29页 |
2.5.2 HE染色 | 第29-30页 |
2.5.3 观察病变 | 第30页 |
2.6 脑组织中蛋白质、SOD、GSH、MDA活性的检测 | 第30-32页 |
2.6.1 脑匀浆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30页 |
2.6.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检测 | 第30-31页 |
2.6.3 谷胱甘肽(GSH)检测 | 第31-32页 |
2.6.4 丙二醛(MDA)检测 | 第32页 |
2.7 脑组织中Ca~(2+)-ATP酶活性的检测 | 第32-33页 |
2.8 脑组织中线粒体活性的检测 | 第33-34页 |
2.8.1 线粒体提取 | 第33-34页 |
2.8.2 线粒体测定 | 第34页 |
2.9 统计学分析 | 第34-35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35-44页 |
3.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分析 | 第35页 |
3.2 试验临床症状观察 | 第35页 |
3.3 雏鸡脑体比变化 | 第35-36页 |
3.4 雏鸡脑组织病理变化 | 第36-38页 |
3.5 雏鸡脑组织中抗氧化指标变化 | 第38-41页 |
3.5.1 脑组织中SOD水平变化 | 第38-39页 |
3.5.2 脑组织中GSH水平变化 | 第39-40页 |
3.5.3 脑组织中MDA水平变化 | 第40-41页 |
3.6 雏鸡脑组织中Ca~(2+)-ATP酶活性变化 | 第41页 |
3.7 雏鸡脑组织中线粒体活性变化 | 第41-44页 |
4.讨论 | 第44-49页 |
4.1 六价铬中毒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44页 |
4.2 病理切片变化讨论分析 | 第44-45页 |
4.3 补硒对由六价铬中毒引起的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第45-46页 |
4.4 硒与六价铬对Ca~(2+)-ATP酶影响 | 第46-47页 |
4.5 硒与六价铬对线粒体活性的影响 | 第47-49页 |
5.结论与创新点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