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报应故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7-14页 |
第一节 报应故事的界定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报应故事的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角度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报应观念的流变 | 第14-23页 |
第一节 印度佛教的果报观 | 第14-16页 |
第二节 中国传统报应观 | 第16-19页 |
第三节 中国化佛教报应观 | 第19-23页 |
第二章 唐代报应故事的产生 | 第23-28页 |
第一节 文人小说的兴盛 | 第23-25页 |
第二节 社会现实的推动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报应故事的主题 | 第28-51页 |
第一节 佛教应验 | 第28-40页 |
1、佛经 | 第29-34页 |
2、佛像 | 第34-36页 |
3、戒律 | 第36-40页 |
第二节 社会人生 | 第40-51页 |
1、伦理道德 | 第41-45页 |
2、社会问题 | 第45-51页 |
第四章 报应故事的写作 | 第51-59页 |
第一节 人物设定 | 第51-54页 |
1、美 | 第52-53页 |
2、丑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叙事框架 | 第54-59页 |
1、誓言—应誓 | 第55页 |
2、铺叙—回归 | 第55-59页 |
第五章 报应故事的价值 | 第59-68页 |
第一节 社会内涵 | 第59-63页 |
第二节 后世影响 | 第63-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