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现象学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的情感设计研究--以青岛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2 研究创新点 | 第15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3.1 历史文化街区 | 第15-16页 |
1.3.2 场所精神 | 第16-17页 |
1.3.3 情感体验 | 第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7-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概述及现状分析 | 第20-29页 |
2.1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情况概述 | 第20-22页 |
2.1.1 街区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 第20-21页 |
2.1.2 街区的价值讨论 | 第21-22页 |
2.2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情感缺失原因 | 第22-25页 |
2.2.1 传统文化遗失 | 第22-23页 |
2.2.2 历史遗产破坏 | 第23页 |
2.2.3 商业利益至上 | 第23-24页 |
2.2.4 基础设施匮乏 | 第24页 |
2.2.5 怀旧色彩缺失 | 第24-25页 |
2.3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情感记忆解读 | 第25-27页 |
2.3.1 名人故居荟萃 | 第25-26页 |
2.3.2 传统商业理念 | 第26页 |
2.3.3 特色民俗文化 | 第26-27页 |
2.3.4 街区空间界面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知觉现象学的理论综述 | 第29-38页 |
3.1 知觉现象学的理论背景 | 第29-31页 |
3.1.1 胡塞尔的现象学 | 第29页 |
3.1.2 梅洛·庞蒂的知觉论 | 第29-30页 |
3.1.3 霍尔的建筑现象学 | 第30-31页 |
3.2 知觉现象学 | 第31-33页 |
3.2.1 知觉现象学的概念 | 第31-32页 |
3.2.2 建筑中的联觉体验 | 第32-33页 |
3.3 知觉现象学对历史文化街区情感设计的启示 | 第33-37页 |
3.3.1 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情感生成 | 第33-34页 |
3.3.2 知觉现象学视角下对历史文化的思考 | 第34-36页 |
3.3.3 历史文化街区情感设计表达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当代历史文化街区的情感表达 | 第38-51页 |
4.1“寻求地域特色”——三坊七巷 | 第38-42页 |
4.1.1 街区更新保护背景 | 第38-39页 |
4.1.2 街区情感设计策略 | 第39-42页 |
4.2“场景故事拼贴”——东平水浒文化街 | 第42-45页 |
4.2.1 街区更新保护背景 | 第42-43页 |
4.2.2 街区情感设计策略 | 第43-45页 |
4.3“文化情感交融”——上海新华路 | 第45-50页 |
4.3.1 街区更新保护背景 | 第45-47页 |
4.3.2 街区情感设计策略 | 第47-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历史文化街区情感设计策略 | 第51-58页 |
5.1 激发街区空间的知觉体验 | 第51-54页 |
5.1.1 色彩的情感渲染 | 第51-52页 |
5.1.2 材质的情感表达 | 第52-53页 |
5.1.3 声音的情感传递 | 第53页 |
5.1.4 光线的情感关怀 | 第53-54页 |
5.2 构建街区空间的情境化 | 第54-57页 |
5.2.1 主题空间的制定 | 第54-55页 |
5.2.2 历史符号的构建 | 第55-56页 |
5.2.3 慢生活化的再现 | 第56-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实践工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