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粉煤灰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1.1 粉煤灰的来源及危害 | 第10页 |
1.1.2 粉煤灰的特性及组成 | 第10-11页 |
1.1.3 粉煤灰的改性方法 | 第11页 |
1.1.4 粉煤灰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1.1.5 制备粉煤灰负载TiO_2粒子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电化学氧化法概述 | 第13-16页 |
1.2.1 电化学氧化机理研究 | 第13-14页 |
1.2.2 电极材料的选择 | 第14-15页 |
1.2.3 三维电极法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DSA电极概述 | 第16-18页 |
1.3.1 DSA电极的制备方法 | 第16页 |
1.3.2 DSA电极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的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粉煤灰/TiO_2-Fe~(3+)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 第20-36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0-23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2.2 粉煤灰的改性 | 第21-22页 |
2.2.3 粉煤灰/TiO_2-Fe~(3+)粒子的制备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35页 |
2.3.1 原粉煤灰的特征分析 | 第23-25页 |
2.3.2 不同改性方法对粉煤灰特征的影响 | 第25-28页 |
2.3.3 不同制备方法对粉煤灰/TiO_2-Fe~(3+)粒子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28-32页 |
2.3.4 不同煅烧温度对粉煤灰/TiO_2-Fe~(3+)粒子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5 不同负载层数对粉煤灰/TiO_2-Fe~(3+)粒子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33-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DSA阳极的制备、表征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36-49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6-39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6-38页 |
3.2.2 DSA电极制备的简易流程 | 第38页 |
3.2.3 钛基体的预处理 | 第38-39页 |
3.2.4 DSA阳极的制备 | 第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7页 |
3.3.1 不同电极对电化学处理废水效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2 石墨阳极使用前后的比较 | 第40-42页 |
3.3.3 纯钛板阳极使用前后的比较 | 第42-43页 |
3.3.4 DSA阳极使用前后的比较 | 第43-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三维电极电催化降解模拟含酚废水的实验研究 | 第49-63页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0页 |
4.2.2 实验过程 | 第50-51页 |
4.2.3 苯酚的测定 | 第51-5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2页 |
4.3.1 电流强度对模拟含酚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2 废水初始pH对模拟含酚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3 粒子投入量对模拟含酚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4 曝气量对模拟含酚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5 响应曲面设计 | 第57页 |
4.3.6 响应曲面模型及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 | 第57-59页 |
4.3.7 响应曲面分析 | 第59-61页 |
4.3.8 验证实验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三维电极电催化降解模拟氨氮废水的实验研究 | 第63-75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3-65页 |
5.2.1 实验过程 | 第63-64页 |
5.2.2 氨氮的测定 | 第64-6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4页 |
5.3.1 废水初始pH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2 电解电压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6-67页 |
5.3.3 粒子投入量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7-68页 |
5.3.4 响应曲面设计 | 第68-69页 |
5.3.5 响应曲面模型及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 | 第69-70页 |
5.3.6 响应曲面法优化分析 | 第70-73页 |
5.3.7 验证试验 | 第73-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问题与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