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1 前言 | 第13-22页 |
1.1 文献综述:运动性疲劳 | 第13-19页 |
1.1.1 运动性疲劳研究的发展过程 | 第13页 |
1.1.2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外周机制 | 第13-14页 |
1.1.3 运动性疲劳中枢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1.4 阿片肽与运动性疲劳关系的研究 | 第15-18页 |
1.1.5 电针对运动性疲劳调节作用的研究 | 第18-19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2.1 运动疲劳模型的建立 | 第19-20页 |
1.2.2 与运动疲劳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以及中枢强啡肽水平 | 第20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3页 |
2.1 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2.2 主要的药品和试剂 | 第23页 |
2.3 主要的溶液以及试剂的配制 | 第23-24页 |
2.4 实验动物的准备和分组 | 第24页 |
2.5 大鼠跑台运动疲劳模型 | 第24-25页 |
2.6 电针足三里穴位 | 第25-26页 |
2.7 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26页 |
2.8 核团的取材 | 第26-27页 |
2.9 强啡肽-A蛋白的测定 | 第27-32页 |
2.9.1 免疫组化片的制备 | 第27-31页 |
2.9.2 免疫组化过程 | 第31-32页 |
2.9.3 核团强啡肽-A免疫样活性的观测 | 第32页 |
2.10 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3.1 运动疲劳大鼠的生理改变 | 第33页 |
3.2 运动疲劳大鼠的生化变化 | 第33-35页 |
3.2.1 血红蛋白含量变化 | 第33-34页 |
3.2.2 血乳酸浓度变化 | 第34页 |
3.2.3 血尿素氮浓度变化 | 第34-35页 |
3.2.4 血糖浓度变化 | 第35页 |
3.3 运动疲劳大鼠中枢强啡肽-A免疫样活性变化 | 第35-37页 |
4 讨论 | 第37-43页 |
4.1 大鼠慢性运动疲劳模型的建立 | 第37页 |
4.2 大鼠电针的影响因素 | 第37-38页 |
4.3 电针对运动疲劳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8-40页 |
4.4 电针对运动疲劳大鼠中枢强啡肽-A免疫样活性的影响 | 第40-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3页 |
附录 | 第53-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