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26页 |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 纪念报道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 | 第10-15页 |
1.3 概念界定及重要理论 | 第15-23页 |
1.4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 第23-25页 |
1.5 抗战胜利纪念报道阶段划分 | 第25-26页 |
2 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2.2 研究架构 | 第27-30页 |
3 《人民日报》抗战胜利纪念报道数据特征 | 第30-46页 |
3.1 报道数量及报道节奏:议题地位稳步提高 | 第30-32页 |
3.2 引语来源差异:政府——百姓话语权让渡 | 第32-35页 |
3.3 报道篇幅:“新闻洞”原理抢夺受众注意力 | 第35-37页 |
3.4 报道主题:抗战胜利独特性凸显 | 第37-38页 |
3.5 报道版位:重要版位保持稳定 | 第38-40页 |
3.6 报道体裁:新闻报道讲好故事 | 第40-41页 |
3.7 各阶段抗战胜利纪念报道词频分析 | 第41-46页 |
4 各阶段抗战胜利报道文本特征 | 第46-59页 |
4.1 遗忘阶段:“美日媾和”为核心话语 冲突对抗框架为主 | 第46-49页 |
4.2 爱国主义教育阶段:“国共合作”为核心话语 解释框架为主 | 第49-52页 |
4.3 历史行动主义阶段:“振兴中华”为核心话语 措施框架为主 | 第52-53页 |
4.4 软化历史阶段:“和平”为核心话语 解释框架为主 | 第53-54页 |
4.5 重提历史阶段:“正视历史”为核心话语 风险框架为主 | 第54-55页 |
4.6 不同阶段报道框架差异原因探讨 | 第55-59页 |
5 《人民日报》建构抗战胜利集体记忆认同的变迁 | 第59-64页 |
5.1 遗忘阶段:强化政党认同 | 第59-60页 |
5.2 爱国主义教育阶段和历史行动主义阶段:强化民族认同 | 第60-61页 |
5.3 软化历史阶段:强化价值认同 | 第61-62页 |
5.4 重提历史阶段:强化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并重 | 第62-64页 |
6 自媒体时代下抗战记忆的再构 | 第64-67页 |
6.1 历史虚无主义解构抗战记忆 | 第64-65页 |
6.2 自媒体公众建构抗战记忆强化自我认同 | 第65-67页 |
7 结论 | 第67-71页 |
7.1 不同时代背景下媒体采取不同的话语诉求和框架偏向 | 第67-68页 |
7.2 变迁的集体记忆变化的认同指向 | 第68页 |
7.3 自媒体参与集体记忆建构 | 第68-69页 |
7.4 研究不足 | 第69页 |
7.5 未来展望 | 第69-71页 |
注释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