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7-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32页 |
1.2.1 滴灌施肥效应及其机理 | 第18-22页 |
1.2.2 农田土壤硝态氮累积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第22-25页 |
1.2.3 农田N_2O产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 第25-29页 |
1.2.4 滴灌施肥模型模拟研究 | 第29-31页 |
1.2.5 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 第31-32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2-42页 |
2.1 研究目标 | 第32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33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33-42页 |
2.4.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3-34页 |
2.4.2 试验地概况 | 第34页 |
2.4.3 试验设计 | 第34-36页 |
2.4.4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36-41页 |
2.4.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滴灌对土壤水氮运移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 第42-51页 |
3.1 滴灌对土壤水氮运移的影响 | 第42-45页 |
3.1.1 不同部位土壤水分运移规律 | 第42页 |
3.1.2 不同部位土壤硝态氮运移规律 | 第42-45页 |
3.2 滴灌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1 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 第45页 |
3.2.2 不同灌溉方式土壤含水量变化 | 第45-47页 |
3.3 测墒滴灌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1 滴灌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7页 |
3.3.2 滴灌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 讨论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滴灌施肥对土壤NO_3~--N运移、累积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 第51-62页 |
4.1 滴灌施氮对土壤NO_3~--N含量的影响 | 第51-55页 |
4.1.1 土壤NO_3~--N运移特征 | 第51-54页 |
4.1.2 不同施氮方式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 | 第54-55页 |
4.2 土壤剖面NO_3~--N累积特征 | 第55-57页 |
4.3 土壤-作物体系中表观氮素平衡 | 第57-58页 |
4.3.1 冬小麦生长期土壤表观氮素平衡 | 第57页 |
4.3.2 夏玉米生长期土壤表观氮素平衡 | 第57页 |
4.3.3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表观氮素平衡 | 第57-58页 |
4.4 氮素利用率 | 第58-59页 |
4.5 讨论 | 第59-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滴灌施肥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 第62-72页 |
5.1 气象因子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 | 第62-65页 |
5.2 N_2O排放季节特征 | 第65-67页 |
5.3 N_2O累积释放量及排放系数 | 第67-69页 |
5.4 温度、水分及土壤NO_3~--N含量对N_2O排放的影响 | 第69-70页 |
5.5 讨论 | 第70-71页 |
5.5.1 N_2O排放总量 | 第70页 |
5.5.2 降雨对N_2O排放的影响 | 第70-71页 |
5.5.3 氮素累积与转化对N_2O排放的影响 | 第7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DNDC模型水肥一体化模块有效化与措施优化研究 | 第72-87页 |
6.1 DNDC模型系统概述 | 第72-74页 |
6.2 DNDC模型水肥一体化模块参数改进与校正 | 第74-79页 |
6.3 DNDC模型水肥一体化模块的验证 | 第79-83页 |
6.3.1 作物产量的模拟验证 | 第79-80页 |
6.3.2 土壤硝态氮含量模拟验证 | 第80-81页 |
6.3.3 N_2O排放的模拟验证 | 第81-83页 |
6.4 华北平原滴灌施肥措施优化调控途径 | 第83-85页 |
6.4.1 不同滴灌施氮量对作物产量和N_2O排放的影响 | 第83-84页 |
6.4.2 不同滴灌施氮时间和次数对作物产量和N_2O排放的影响 | 第84-85页 |
6.5 讨论 | 第85-8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90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7-89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89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作者简历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