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喜剧电影特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0.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0.1.1 选题目的 | 第11-12页 |
0.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0.2 冯小刚喜剧电影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艺术特质 | 第16-25页 |
1.1 幽默的语言 | 第16-18页 |
1.1.1 京味儿的台词 | 第16-17页 |
1.1.2 内蕴式的表演 | 第17-18页 |
1.1.3 衬跌性的画面 | 第18页 |
1.2 滑稽的情景 | 第18-21页 |
1.2.1 情景的陌生化 | 第19-20页 |
1.2.2 情景的熟悉化 | 第20-21页 |
1.2.3 情景的舞台化 | 第21页 |
1.3 典型的人物 | 第21-25页 |
1.3.1 女主角的“趣” | 第22页 |
1.3.2 大人物的“丑” | 第22-23页 |
1.3.3 小人物的“美” | 第23-25页 |
2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文化特质 | 第25-35页 |
2.1 儒家文化 | 第25-28页 |
2.1.1 礼:人文关怀 | 第25-26页 |
2.1.2 仁爱:圆梦 | 第26-27页 |
2.1.3 孝悌:情重于钱 | 第27-28页 |
2.2 佛教文化 | 第28-31页 |
2.2.1 无欲:和为贵 | 第28-29页 |
2.2.2 善恶观:天下无贼 | 第29-30页 |
2.2.3 因果有报:万物起于“缘” | 第30-31页 |
2.3 流行文化 | 第31-35页 |
2.3.1 游戏生活 | 第31-32页 |
2.3.2 全民狂欢 | 第32-33页 |
2.3.3 世态人情 | 第33-35页 |
3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商业特质 | 第35-44页 |
3.1 从明星品牌到消费品牌 | 第35-38页 |
3.1.1 导演的品牌化:冯小刚 | 第35-36页 |
3.1.2 演员的品牌化:葛优 | 第36-37页 |
3.1.3 档期的固定化:贺岁档 | 第37-38页 |
3.2 从适应观众到影响观众 | 第38-41页 |
3.2.1 对观众群体的定位:都市青年 | 第38-39页 |
3.2.2 对观众需求的定位:心里释放 | 第39-40页 |
3.2.3 对观众消费的影响:品牌意识 | 第40-41页 |
3.3 从本土叙事到类型制作 | 第41-44页 |
3.3.1 叙事的模式化:讲段子 | 第41-42页 |
3.3.2 人物的模式化:小市民 | 第42-43页 |
3.3.3 制作的类型化:公式 | 第43-44页 |
4 冯小刚喜剧电影特质产生的原因 | 第44-48页 |
4.1 主观原因:冯小刚及其创作历程 | 第44-46页 |
4.1.1 汲引王朔的“黑色幽默” | 第44-45页 |
4.1.2 吸收刘震云的“深刻” | 第45-46页 |
4.2 客观原因:受众需求的改变和市场转向大众化 | 第46-48页 |
4.2.1 受众的需求改变 | 第46-47页 |
4.2.2 市场转向大众化 | 第47-48页 |
5 冯小刚喜剧电影特质传承的应对策略 | 第48-52页 |
5.1 提升喜剧效果 | 第48-50页 |
5.1.1 编导者:重视喜剧故事的趣味性 | 第48-49页 |
5.1.2 表演者:丰富表演技巧与喜剧性格 | 第49-50页 |
5.2 彰显喜剧精神 | 第50-52页 |
5.2.1 发行者:精致宣传手段与宣传策略 | 第50页 |
5.2.2 翻译者:注重语言翻译与语境翻译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科研情况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