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19-20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或基本框架) | 第20页 |
第2章 我国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认定的现状及问题 | 第20-25页 |
2.1 规范现状 | 第20-23页 |
2.1.1 公司法规定 | 第21页 |
2.1.2 司法解释及高院指导意见 | 第21-22页 |
2.1.3 《公司法解释(三)》的规定 | 第22-23页 |
2.2 实践现状 | 第23页 |
2.3 隐名出资问题成因分析 | 第23-25页 |
2.4 小结 | 第25页 |
第3章 我国就隐名出资人资格认定标准的学说 | 第25-29页 |
3.1 实质标准说 | 第25-27页 |
3.2 形式标准说 | 第27-28页 |
3.3 内外区别说 | 第28-29页 |
3.4 小结 | 第29页 |
第4章 隐名出资人资格认定的域外法分析 | 第29-31页 |
4.1 英美法系对隐名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认定的法律标准 | 第29-30页 |
4.2 大陆法系对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法律标准 | 第30-31页 |
4.3 借鉴英美法系关于隐名出资人资格认定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31页 |
第5章 隐名出资法律关系的适用选择 | 第31-35页 |
5.1 隐名出资法律关系适用隐名代理理论的障碍 | 第31-33页 |
5.2 隐名出资法律关系适用合伙机制的局限性 | 第33页 |
5.3 以信托制度设计隐名出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 第33-35页 |
5.3.1 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和同一性 | 第34-35页 |
5.3.2 信托机制与公司存在相似性 | 第35页 |
5.3.3 信托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 | 第35页 |
5.4 小结 | 第35页 |
第6章 基于信托理论的隐名出资人资格认定 | 第35-41页 |
6.1 协议型隐名出资中隐名出资人的资格认定 | 第36-39页 |
6.1.1 非行权式隐名出资人的资格认定 | 第36-37页 |
6.1.2 行权式隐名出资人的资格认定 | 第37-39页 |
6.1.2.1 间接行权式隐名出资人的资格认定 | 第37-38页 |
6.1.2.2 直接行权的隐名出资人的资格认定 | 第38-39页 |
6.2 非协议型隐名出资人的资格认定 | 第39-40页 |
6.2.1 冒名出资人的资格认定 | 第39页 |
6.2.2 虚名出资人的资格认定 | 第39-40页 |
6.3 小结 | 第40-4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1、结论 | 第41-42页 |
2、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