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2.1 种子雨 | 第9-10页 |
1.2.2 种子性状的研究 | 第10页 |
1.2.3 种子散布 | 第10-11页 |
1.2.4 关于栲树的研究 | 第11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1-13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3-14页 |
2.1.1 自然概况 | 第13-14页 |
2.1.2 植被组成 | 第14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2.2.1 样方的建立 | 第14-15页 |
2.2.2 种子收集框的布设 | 第15-16页 |
3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种子雨组成及格局 | 第16-28页 |
3.1 数据收集 | 第16页 |
3.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6页 |
3.3 结果 | 第16-25页 |
3.3.1 种子雨产量和物种组成 | 第16-18页 |
3.3.2 种子雨季节动态 | 第18-19页 |
3.3.3 主要树种种子雨时间格局 | 第19-20页 |
3.3.4 种子性状 | 第20-25页 |
3.4 讨论 | 第25-27页 |
3.4.1 群落水平种子产量和物种组成 | 第25页 |
3.4.2 种子雨季节变异 | 第25页 |
3.4.3 主要树种种子雨的时间格局 | 第25-26页 |
3.4.4 种子性状变异 | 第26页 |
3.4.5 种子雨空间变异 | 第26-27页 |
3.5 小结 | 第27-28页 |
4 建群种栲树种子雨的时空格局 | 第28-36页 |
4.1 研究物种 | 第28-29页 |
4.2 栲树种子雨数据收集 | 第29-30页 |
4.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0页 |
4.4 结果 | 第30-33页 |
4.4.1 栲树种子雨时间格局 | 第30页 |
4.4.2 栲树种子产量和种子雨组成 | 第30-31页 |
4.4.3 栲树种子雨空间格局 | 第31-32页 |
4.4.4 栲树种子产量个体差异 | 第32-33页 |
4.5 讨论 | 第33-35页 |
4.5.1 栲树种子雨时间格局 | 第33页 |
4.5.2 栲树种子产量与种子雨组成 | 第33-34页 |
4.5.3 栲树种子雨空间分布格局 | 第34-35页 |
4.6 小结 | 第35-36页 |
5 栲树种子性状和萌发特性 | 第36-45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5.1.1 种子采样 | 第36页 |
5.1.2 种子性状测量 | 第36页 |
5.1.3 萌发实验 | 第36-37页 |
5.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7页 |
5.2.1 性状分析方法 | 第37页 |
5.2.2 萌发实验相关计算方法 | 第37页 |
5.3 结果 | 第37-41页 |
5.3.1 栲树种子性状年际变化 | 第37-38页 |
5.3.2 栲树种子重量与产量的关系 | 第38-39页 |
5.3.3 种子库和种子雨种子性状比较 | 第39页 |
5.3.4 不同大小栲树种子萌发率 | 第39-40页 |
5.3.5 不同大小栲树种子萌发格局 | 第40-41页 |
5.4 讨论 | 第41-44页 |
5.4.1 栲树种子大小和年际差异 | 第41-42页 |
5.4.2 栲树种子萌发率和萌发特性 | 第42-43页 |
5.4.3 栲树的繁殖策略 | 第43-44页 |
5.5 小结 | 第44-45页 |
6 栲树种子命运和散布后的空间格局 | 第45-59页 |
6.1 数据收集方法 | 第45-46页 |
6.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6.3 结果 | 第47-56页 |
6.3.1 2013年栲树种子命运和散布后空间分布格局 | 第47-49页 |
6.3.2 2014年栲树种子命运和散布后空间分布格局 | 第49-53页 |
6.3.3 2015年栲树种子命运和散布后空间分布格局 | 第53-56页 |
6.4 讨论 | 第56-58页 |
6.4.1 栲树种子命运和主要种子致死因素 | 第56-57页 |
6.4.2 栲树种子散布后的空间格局 | 第57页 |
6.4.3 栲树种群更新 | 第57-58页 |
6.5 小结 | 第58-5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7.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9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