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一) 案例介绍:国美电器控制权案 | 第12-13页 |
(二) 案例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 第13-14页 |
1. 问题一:职业经理人对公司、股东、董事会权力的侵蚀以及对债权人、投资者权益的侵害 | 第13-14页 |
2. 问题二:职业经理人在公司权力结构中的地位模糊以及与董事长等高管关系界限不明确 | 第14页 |
(三) 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处理该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 第14-15页 |
二、职业经理人法律地位之现状考察 | 第15-37页 |
(一) 职业经理人概述 | 第16-19页 |
1. 经理的概念 | 第16-17页 |
2. 职业经理人的概念 | 第17-18页 |
3. 职业经理人是经理的特殊类型 | 第18-19页 |
(二) 职业经理人义务之立法考察 | 第19-23页 |
1. 职业经理人的忠实义务 | 第20-22页 |
2. 职业经理人的注意义务 | 第22-23页 |
3. 职业经理人的其他法定义务 | 第23页 |
(三) 职业经理人权利之立法考察 | 第23-29页 |
1. 经理权概念 | 第24页 |
2. 经理权的性质 | 第24-25页 |
3. 经理权的权能 | 第25-26页 |
4. 经理权的取得 | 第26-27页 |
5. 经理权的范围 | 第27-28页 |
6. 经理权的限制 | 第28页 |
7. 经理权的行使 | 第28-29页 |
8. 经理权的解除 | 第29页 |
(四) 多元关系下的职业经理人角色定位 | 第29-32页 |
1. 作为高级雇员的经理 | 第29-30页 |
2. 作为代理人的经理 | 第30-31页 |
3. 作为公司机关经理 | 第31页 |
4. 作为公司代表的经理 | 第31-32页 |
(五) 实务中职业经理人与公司内部相关主体的关系 | 第32-37页 |
1. 职业经理人对股东权利的侵蚀 | 第33-35页 |
2. 职业经理人对公司利益的侵蚀 | 第35-36页 |
3. 职业经理人对董事会权利的侵蚀 | 第36-37页 |
三、我国职业经理人法律地位的立法缺陷及原因评析 | 第37-43页 |
(一) 我国职业经理人法律地位规定之缺陷 | 第38-41页 |
1. 公司经理的立法缺陷 | 第38页 |
2. 经理权范围界定的制度缺陷 | 第38-39页 |
3. 经理权的行使及解除方式模糊 | 第39-40页 |
4. 公司经理监督机制的缺乏 | 第40-41页 |
5. 公司经理有效激励机制的匮乏 | 第41页 |
(二) 我国职业经理人立法存在缺陷的原因 | 第41-43页 |
1. 传统思想历史痕迹严重 | 第41-42页 |
2. 过重强调国情及中国特色 | 第42页 |
3. 立法中过分追求原则性要求,忽视法律的可操作性 | 第42-43页 |
四、我国职业经理人法律地位的完善 | 第43-51页 |
(一) 明确完善我国职业经理人法律地位的指导思想 | 第43-45页 |
1. 明确立法价值取向:注重安全与突出效率并重 | 第43-44页 |
2. 明确立法模式:多维度、系统化立法体例 | 第44页 |
3. 明确职业经理人与董事会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44-45页 |
(二) 完善我国职业经理人法律地位的建议 | 第45-51页 |
1. 采用多维度、系统化立法体例 | 第45页 |
2. 进一步完善经理权的制度构造 | 第45-46页 |
3. 进一步明确职业经理人的义务与责任 | 第46-47页 |
4. 进一步完善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机制 | 第47-48页 |
5. 进一步强化对职业经理人的监督约束机制 | 第48页 |
6. 进一步培育完善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