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教育机构建筑及科学研究机构建筑论文--实验室、化验室、计算机房、电化教育中心论文

高校集群式实验建筑设计研究--以长江师范学院李渡校区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3-23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第14-15页
        1.2.1 相关概念第14-15页
        1.2.2 研究范围第15页
    1.3 研究现状第15-19页
        1.3.1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2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第17-19页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19-22页
        1.4.1 研究方法第19-21页
        1.4.2 研究框架第21-22页
    1.5 本章小结第22-23页
2 集群式实验建筑概述第23-41页
    2.1 集群式实验建筑概念的由来第23-26页
        2.1.1 中国大学校园发展的集约化必然第23页
        2.1.2 现代教育发展理念的学科交叉第23-24页
        2.1.3 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第24-25页
        2.1.4 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转变第25-26页
    2.2 现状调研分析第26-36页
        2.2.1 国内集群式实验建筑的发展概况第26-28页
        2.2.2 研究对象的确定和研究方法第28-29页
        2.2.3 调研情况及分析第29-36页
    2.3 集群式实验建筑设计相关理论第36-38页
        2.3.1 系统观—集群式建筑设计的理论诉求第36-37页
        2.3.2 城市建筑生态学—资源集约的理论诉求第37页
        2.3.3 环境行为学理论—学科交流的理论诉求第37-38页
    2.4 集群式实验建筑的优势第38-40页
        2.4.1 实现资源集约第38-39页
        2.4.2 提高使用效率第39页
        2.4.3 形成整体优势第39-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3 集群式实验建筑设计原则第41-67页
    3.1 集群式实验建筑的设计要求第41-43页
    3.2 集群式实验建筑设计的布局形式第43-47页
        3.2.1“细胞”型体系第43页
        3.2.2 组合块体系第43-44页
        3.2.3 枢纽节点体系第44-46页
        3.2.4 模数化体系第46-47页
    3.3 集群式实验建筑设计的功能组织第47-51页
        3.3.1 基本功能组成第47-49页
        3.3.2 功能复合的含义第49页
        3.3.3 功能复合的必要性第49-50页
        3.3.4 满足集约的功能复合原则第50-51页
    3.4 集群式实验建筑设计的空间营造第51-58页
        3.4.1 集群式实验建筑空间组成第51-53页
        3.4.2 集群式实验建筑的空间要求第53-54页
        3.4.3 集群式实验建筑的空间组织原则第54-58页
    3.5 集群式实验建筑设计的形象塑造第58-66页
        3.5.1 影响外部形象的因素第58-62页
        3.5.2 外部形象设计的要求第62-66页
    3.6 本章小结第66-67页
4 集群式实验建筑设计策略第67-93页
    4.1 选址及总体布局第67-69页
        4.1.1 集群式实验建筑的选址第67-68页
        4.1.2 总体布局形式选型第68-69页
    4.2 功能组织策略第69-74页
        4.2.1 多元功能的有机聚合第69-70页
        4.2.2 功能单元的分区集约第70-73页
        4.2.3 基于行为的功能完善第73-74页
    4.3 空间设计策略第74-84页
        4.3.1 实验空间的模块建立第74-76页
        4.3.2 设备空间的集约布置第76-79页
        4.3.3 交流空间的多义复合第79-82页
        4.3.4 交通空间的分流组织第82-84页
    4.4 外部形象的塑造策略第84-92页
        4.4.1 建筑的造型第85-87页
        4.4.2 建筑的立面第87-90页
        4.4.3 建筑的材质和色彩第90-92页
    4.5 本章小结第92-93页
5 实践案例第93-105页
    5.1 项目的总体情况第93-96页
        5.1.1 基地概况第93-95页
        5.1.2 项目内容第95页
        5.1.3 工程概况第95页
        5.1.4 技术经济指标第95-96页
    5.2 总体布局形式第96-97页
    5.3 功能的整合第97-99页
    5.4 交往空间的营造第99-101页
    5.5 外部形象的塑造第101-104页
    5.6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6 总结与展望第105-107页
    6.1 研究总结第105页
    6.2 局限与前瞻第105-107页
致谢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3页
附录第113-119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13-114页
    B. 调查问卷第114-116页
    C. 项目图纸第116-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河坳陷清水洼陷沙三段沉积特征与有利区预测
下一篇:萨中开发区周期交替注聚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