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第2章 应收账款融资与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 第22-29页 |
2.1 应收账款融资相关理论 | 第22-26页 |
2.1.1 应收账款与应收账款融资 | 第22页 |
2.1.2 应收账款融资理论 | 第22-24页 |
2.1.3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分类 | 第24-26页 |
2.2 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 第26-28页 |
2.2.1 银行风险管理 | 第26-27页 |
2.2.2 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 第27-28页 |
2.2.3 银行风险管理流程 | 第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A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现状、风险及成因分析 | 第29-46页 |
3.1 A银行简介 | 第29-31页 |
3.1.1 基本情况介绍 | 第29-30页 |
3.1.2 A银行业务介绍 | 第30-31页 |
3.2 A银行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现状 | 第31-38页 |
3.2.1 A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业务流程 | 第31-33页 |
3.2.2 A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开展现状 | 第33-34页 |
3.2.3 A银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模式风险调查 | 第34-38页 |
3.3 A银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存在的风险及成因 | 第38-44页 |
3.3.1 操作风险 | 第38-41页 |
3.3.2 信用风险 | 第41-42页 |
3.3.3 法律风险 | 第42-43页 |
3.3.4 其他风险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A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案例风险及成因分析 | 第46-65页 |
4.1 A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案例 | 第46-53页 |
4.1.1 案例介绍 | 第46-47页 |
4.1.2 公司相关信息介绍 | 第47-49页 |
4.1.3 应收账款融资方案实施情况 | 第49-53页 |
4.2 风险及成因分析 | 第53-64页 |
4.2.1 贷前对C公司财务分析 | 第54-61页 |
4.2.2 贷前对C公司债务纠纷的了解 | 第61-62页 |
4.2.3 贷前对C公司管理人的了解 | 第62-63页 |
4.2.4 贷后对C公司的动态监管 | 第63-6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A银行应收账款融资风险管理措施 | 第65-72页 |
5.1 社会层面——完善应收账款融资制度 | 第65-66页 |
5.1.1 完善应收账款融资法律制度 | 第65页 |
5.1.2 完善应收账款融资登记查询制度 | 第65页 |
5.1.3 完善社会信用共享系统 | 第65-66页 |
5.2 银行层面——完善银行风险管理体制建设 | 第66-71页 |
5.2.1 完善应收账款融资贷前控制体系 | 第66-68页 |
5.2.2 加强应收账款融资贷中风险控制机制 | 第68-69页 |
5.2.3 加强应收账款融资贷后动态监管机制 | 第69-70页 |
5.2.4 加强员工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培训力度 | 第70-71页 |
5.3 企业层面——完善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 第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6.1 结论 | 第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 | 第77-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