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利益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确认之诉及其诉之利益 | 第11-15页 |
(一) 确认之诉概述 | 第11-13页 |
(二) 确认之诉的诉之利益 | 第13-15页 |
二、确认利益的法律属性 | 第15-22页 |
(一) 诉之利益的法律属性 | 第15-19页 |
1. 诉之利益的实体法性质和诉讼法性质 | 第15-17页 |
2. 诉之利益与诉权的关系演变 | 第17-19页 |
(二) 确认利益的法律属性 | 第19-22页 |
1. 确认利益在诉之利益体系中的特殊性 | 第19-20页 |
2. 确认利益与确认之诉的当事人适格 | 第20-21页 |
3. 确认利益与“即受判决法律上的利益” | 第21-22页 |
三、确认利益的认定 | 第22-37页 |
(一) 手段选择上的有效性 | 第23-25页 |
(二) 纠纷解决上的现实必要性 | 第25-26页 |
1. 原告法的地位处于危险或不安的状态 | 第25-26页 |
2. 此种法律上的危险或不安必须是现实的 | 第26页 |
(三) 对象选择上的妥当性 | 第26-34页 |
1. 对文书真伪的确认 | 第27页 |
2. 对法律关系变动原因的确认 | 第27-31页 |
3. 法律关系的范围 | 第31-34页 |
(四) 特殊情形下的确认利益 | 第34-37页 |
1. 中间确认之诉的诉之利益 | 第34-35页 |
2. 消极确认之诉的诉之利益 | 第35-37页 |
四、中国语境下的确认利益分析 | 第37-40页 |
(一) 我国有关确认利益的立法和实践考察 | 第37-38页 |
1. 立法考察 | 第37-38页 |
2. 实践考察 | 第38页 |
(二) 我国有关确认利益的制度完善 | 第38-40页 |
1. 立法层面 | 第39页 |
2. 实践层面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