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一、职务犯罪案件线索来源概述 | 第14-15页 |
(一) 单位和个人的举报、报案、控告 | 第14页 |
(二) 检察机关自行发现 | 第14-15页 |
(三) 犯罪嫌疑人自首 | 第15页 |
二、实证调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19页 |
(一) 线索来源渠道单一 | 第16页 |
(二) 举报线索来源乏力 | 第16-17页 |
(三) 检察机关主动收集的线索少 | 第17页 |
(四) 检察机关与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线索移送渠道不畅 | 第17-18页 |
(五) 线索来源的统计与管理工作不到位 | 第18-19页 |
三、原因分析 | 第19-26页 |
(一) 主观原因 | 第19-21页 |
1. 检察机关对于线索来源问题所面临的窘境认识不足 | 第19页 |
2. 侦查人员发现和挖掘案件线索的能力有限 | 第19-20页 |
3. 监督和打击职务犯罪的力度不够 | 第20-21页 |
(二) 客观原因 | 第21-26页 |
1. 党风廉政建设和犯罪预防工作成效显著 | 第21-22页 |
2. 职务犯罪的作案手段更具隐蔽性 | 第22页 |
3. 国企改制进程加快 | 第22页 |
4. 举报制度不完善 | 第22-24页 |
5. 举报行为不规范 | 第24-25页 |
6. 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的衔接工作不到位 | 第25-26页 |
四、完善之策 | 第26-36页 |
(一) 拓宽案件线索来源渠道 | 第26-28页 |
1. 制定线索收集制度 | 第26-27页 |
2. 引入和规范“检察线人” | 第27-28页 |
(二) 完善举报制度 | 第28-30页 |
1. 加大宣传力度 | 第28页 |
2. 强化举报中心的地位 | 第28-29页 |
3. 充分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 第29-30页 |
4. 创新举报模式 | 第30页 |
(三) 发挥侦查人员获取线索的主动性 | 第30-33页 |
1. 审视一切“异常”情况 | 第30-31页 |
2. 关注重大事件 | 第31-32页 |
3. 倾听坊间言论 | 第32页 |
4. 关注网络媒体 | 第32-33页 |
(四) 严格规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 | 第33-34页 |
1. 加强与行政执法机关交流 | 第33页 |
2. 强化执法监督 | 第33-34页 |
3. 寻求上级检察机关及同级党委、人大的支持 | 第34页 |
(五) 加强线索来源的统计与管理 | 第34-36页 |
1. 重视线索登记,创新线索管理模式 | 第34页 |
2. 认真经营现有线索,充分发挥其内在价值 | 第34-35页 |
3. 建立健全不立案线索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 第35-36页 |
五、结语 | 第36-37页 |
后记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