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5页 |
1.2.1 关于能源类产品进口结构的研究 | 第11页 |
1.2.2 关于能源类产品进口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3 关于能源类产品供需预测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4 关于长江经济带区域能源状况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5 关于能源安全与能源战略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6 文献述评 | 第15页 |
1.3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2 能源类产品进口结构概念界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27页 |
2.1 能源类产品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2 能源类产品进口结构的含义 | 第21-22页 |
2.3 能源类产品进口结构的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3.1 能源类产品进口商品结构的研究方法 | 第22页 |
2.3.2 能源类产品进口来源结构的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4 能源类产品进口的影响因素 | 第23-27页 |
2.4.1 经济与技术发展因素 | 第23-24页 |
2.4.2 社会居民因素 | 第24-25页 |
2.4.3 价格及替代因素 | 第25-26页 |
2.4.4 固定资产投资及政策因素 | 第26-27页 |
3 长江经济带区域能源类产品进口现状分析 | 第27-36页 |
3.1 长江经济带区域能源类产品进口规模分析 | 第27-29页 |
3.2 长江经济带区域能源类产品进口结构演变分析 | 第29-35页 |
3.2.1 长江经济带区域能源类产品进口商品结构演变 | 第29-31页 |
3.2.2 长江经济带区域能源类产品进口来源结构演变 | 第31-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长江经济带区域能源类产品进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6-43页 |
4.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36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4.2 指标的选取与诸因素灰色关联度计算 | 第38-41页 |
4.2.1 指标选取 | 第38-39页 |
4.2.2 各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度计算 | 第39-4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5 长江经济带区域能源类产品供需预测 | 第43-63页 |
5.1 GM(1,1)灰色预测模型的构建 | 第43-45页 |
5.2 GM(1,1)灰色预测结果 | 第45-61页 |
5.2.1 煤炭供需的GM(1,1)灰色预测结果 | 第45-49页 |
5.2.2 石油供需的GM(1,1)灰色预测结果 | 第49-53页 |
5.2.3 天然气供需的GM(1,1)灰色预测结果 | 第53-57页 |
5.2.4 电力供需的GM(1,1)灰色预测结果 | 第57-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63-67页 |
6.1 结论 | 第63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63-67页 |
6.2.1 立足传统,加大新兴能源占消费及进口的比重 | 第64页 |
6.2.2 放眼全球,建立多元能源类产品进口来源体系 | 第64-65页 |
6.2.3 致力于区域内能源开发,不断提高自给能力 | 第65-66页 |
6.2.4 发挥天然优势,增加能源储备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在校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