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金融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第12-13页 |
1.2.2 金融产业集聚研究 | 第13页 |
1.2.3 青岛市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 第13-14页 |
1.2.4 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内涵、目标与路径 | 第14页 |
1.2.5 金融产业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及建议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2 金融产业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9-21页 |
2.1.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2 金融产业的内涵 | 第20-21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1-25页 |
2.2.1 人口迁移理论 | 第21页 |
2.2.2 产业结构转换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城市增长极理论 | 第22页 |
2.2.4 金融发展理论 | 第22-25页 |
3 金融产业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外在机理与路径 | 第25-36页 |
3.1 人口城镇化与金融产业支持 | 第25-29页 |
3.1.1 人口城镇化的内涵 | 第25页 |
3.1.2 人口城镇化的实现条件 | 第25-26页 |
3.1.3 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路径 | 第26-27页 |
3.1.4 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 | 第27-29页 |
3.2 产业城镇化化与金融产业支持 | 第29-31页 |
3.2.1 产业城镇化的内涵 | 第29页 |
3.2.2 产业城镇化的实现条件 | 第29页 |
3.2.3 产业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产业支持路径 | 第29-31页 |
3.3 空间城镇化与金融产业支持 | 第31-33页 |
3.3.1 空间城镇化的内涵 | 第31页 |
3.3.2 空间城镇化的形成机理 | 第31-32页 |
3.3.3 空间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产业支持路径 | 第32-33页 |
3.4 城镇人居环境与金融产业支持 | 第33-36页 |
3.4.1 金融产业与生态环境 | 第33页 |
3.4.2 金融产业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 | 第33-34页 |
3.4.3 金融产业支持社会公共服务的路径 | 第34-36页 |
4 金融产业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内在机理与路径 | 第36-39页 |
4.1 金融产业结构与新型城镇化 | 第36-37页 |
4.1.1 金融产业结构助推新型城镇化的机理 | 第36页 |
4.1.2 金融产业结构助推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 第36-37页 |
4.2 金融产业规模与新型城镇化 | 第37-38页 |
4.2.1 金融产业规模助推新型城镇化的机理 | 第37页 |
4.2.2 金融产业规模助推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 第37-38页 |
4.3 金融产业布局与新型城镇化 | 第38-39页 |
4.3.1 金融产业布局助推新型城镇化的机理 | 第38页 |
4.3.2 金融产业布局助推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 第38-39页 |
5 青岛市金融产业助推新型城镇化的模型构建 | 第39-51页 |
5.1 指标选取 | 第39-44页 |
5.1.1 新型城镇化指标的选取 | 第39-43页 |
5.1.2 金融产业支持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3-44页 |
5.2 金融支持城镇化的实证模型 | 第44-45页 |
5.3 实证检验过程 | 第45-51页 |
5.3.1 ADF平稳性检验 | 第45-46页 |
5.3.2 协整分析 | 第46-47页 |
5.3.3 脉冲响应分析 | 第47-51页 |
6 青岛市金融产业助推新型城镇化研究 | 第51-59页 |
6.1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与问题 | 第51-52页 |
6.1.1 青岛市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 第51页 |
6.1.2 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 第51-52页 |
6.2 金融产业的特征与问题 | 第52-54页 |
6.2.1 金融产业的特征 | 第52-53页 |
6.2.2 金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53-54页 |
6.3 青岛市金融产业支持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 第54-55页 |
6.4 青岛市金融产业支持新型城镇化成因分析 | 第55-56页 |
6.5 青岛市金融产业助推新型城镇化的评价 | 第56-57页 |
6.6 青岛市金融产业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创新 | 第57-59页 |
7 青岛市金融产业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 第59-67页 |
7.1 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模式 | 第59-61页 |
7.1.1 项目融资 | 第59页 |
7.1.2 市政债券融资 | 第59-60页 |
7.1.3 信托计划融资 | 第60页 |
7.1.4 投资基金融资 | 第60-61页 |
7.1.5 股票融资 | 第61页 |
7.1.6 碳排放权和排污权融资 | 第61页 |
7.2 构建中小微企业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 第61-64页 |
7.2.1 依托资本市场,优化融资结构 | 第62页 |
7.2.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 第62页 |
7.2.3 构建和完善中小微企业税收支持体系 | 第62-63页 |
7.2.4 构建和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 | 第63页 |
7.2.5 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内部融资 | 第63页 |
7.2.6 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互联网金融 | 第63-64页 |
7.3 加大农村城镇化的金融支持力度 | 第64-66页 |
7.3.1 强化农村城镇化金融支持和政策引导 | 第64页 |
7.3.2 农村城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 第64-65页 |
7.3.3 建立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 第65页 |
7.3.4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信贷环境 | 第65-66页 |
7.4 加快产融结合,推广产业投资基金模式 | 第66-67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8.1 结论 | 第67-68页 |
8.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