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光伏发电量精确预测方法与光伏组串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论文的背景与意义 | 第8-12页 |
1.1.1 国外建筑光伏一体化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1.2 国内建筑光伏一体化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1.3 光伏建筑发电量预测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1.2 建筑光伏发电预测的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2.1 现有发电量预测方法 | 第12页 |
1.2.2 光伏组串优化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页 |
1.4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13-15页 |
第2章 建筑光伏发电量的数学模型 | 第15-25页 |
2.1 光伏组件表面辐射量初步计算模型 | 第15-21页 |
2.1.1 地面水平面的辐照度 | 第16-17页 |
2.1.2 固定式倾斜面的辐照度 | 第17-19页 |
2.1.3 辐射度的校正 | 第19-20页 |
2.1.4 固定式倾斜面的辐射量 | 第20-21页 |
2.2 建筑光伏发电量修正因子 | 第21-23页 |
2.2.1 倾角及方位角 | 第21页 |
2.2.2 建筑阴影遮挡 | 第21-22页 |
2.2.3 组件运行温度 | 第22页 |
2.2.4 光伏方阵安装方式 | 第22-23页 |
2.3 建筑光伏发电量精确计算模型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建筑光伏发电量预测方法的研究 | 第25-34页 |
3.1 基于BIM技术的发电量预测 | 第25-27页 |
3.1.1 现有预测软件应用的流程 | 第25-26页 |
3.1.2 现有预测软件在应用BIPV时的不足 | 第26页 |
3.1.3 基于BIM的BIPV发电量预测流程 | 第26-27页 |
3.2 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 第27-30页 |
3.2.1 可定义光伏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27-29页 |
3.2.2 气象数据库的建立 | 第29-30页 |
3.3 倾斜表面日辐射量的校正 | 第30页 |
3.4 工程实例 | 第30-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建筑光伏中光伏组串的优化设计 | 第34-45页 |
4.1 光伏方阵传统设计方法 | 第34-36页 |
4.1.1 光伏组串基本设计思路 | 第34页 |
4.1.2 蓄电池的库伦效率 | 第34页 |
4.1.3 连续阴雨天的影响 | 第34-35页 |
4.1.4 串并联数量计算 | 第35-36页 |
4.1.5 存在的问题 | 第36页 |
4.2 光伏组串优化策略的制定 | 第36-38页 |
4.2.1 组件的一致性 | 第36-37页 |
4.2.2 辐照度的一致性 | 第37页 |
4.2.3 建筑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4 优化策略 | 第38页 |
4.3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8-42页 |
4.3.1 PV组件输出特性 | 第38-40页 |
4.3.2 PV组串数学模型 | 第40-41页 |
4.3.3 PV组串特性分析 | 第41-42页 |
4.4 实例分析 | 第42-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5章 建筑光伏发电量预测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45-53页 |
5.1 总体目标 | 第45页 |
5.2 平台特点 | 第45-46页 |
5.3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第46-52页 |
5.3.1 数据库系统 | 第46页 |
5.3.2 数据交互系统 | 第46-48页 |
5.3.3 数据处理系统 | 第48-49页 |
5.3.4 界面显示系统 | 第49-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