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石墨烯与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及性能 | 第12-14页 |
1.1.1 石墨烯的结构 | 第12页 |
1.1.2 石墨烯的电子学性能 | 第12-13页 |
1.1.3 石墨烯的光学性能 | 第13页 |
1.1.4 石墨烯的力学性能 | 第13页 |
1.1.5 石墨烯的热学性能 | 第13-14页 |
1.1.6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能 | 第14页 |
1.2 石墨烯与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14-17页 |
1.2.1 机械剥离法 | 第14-15页 |
1.2.2 外延生长法 | 第15页 |
1.2.3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15-16页 |
1.2.4 超声分散法 | 第16页 |
1.2.5 氧化还原法 | 第16页 |
1.2.6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16-17页 |
1.3 石墨烯的潜在应用 | 第17-21页 |
1.3.1 储氢材料 | 第17-18页 |
1.3.2 电池 | 第18-19页 |
1.3.3 超级电容器 | 第19-20页 |
1.3.4 石墨烯复合材料去除铀、铅等重金属离子 | 第20-21页 |
1.4 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5 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22-26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5.3 创新之处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表征 | 第26-32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27页 |
2.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26-27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2.2.3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27页 |
2.3 样品表征 | 第27-28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8-31页 |
2.4.1 XRD分析 | 第28-29页 |
2.4.2 AFM分析 | 第29页 |
2.4.3 Raman光谱 | 第29-30页 |
2.4.4 FT-IR光谱分析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三维RGO/FeOOH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32-42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33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3.2.3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3-34页 |
3.3 样品表征 | 第34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4-40页 |
3.4.1 反应时间的研研究 | 第34-35页 |
3.4.2 不同FeSO_4用量的研究 | 第35-37页 |
3.4.3 SEM图像分析 | 第37-38页 |
3.4.4 拉曼图谱分析 | 第38页 |
3.4.5 红外图谱分析 | 第38-39页 |
3.4.6 XRD图分析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三维RGO/FeOOH复材料对U(Ⅵ)的吸附性研究 | 第42-54页 |
4.1 引言 | 第42-4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3-44页 |
4.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43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3-44页 |
4.2.3 吸附实验 | 第44页 |
4.3 样品表征 | 第44-45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4.4.1 SEM图片分析 | 第45页 |
4.4.2 EDS图谱分析 | 第45-46页 |
4.4.3 还原剂用量对吸附性影响 | 第46-47页 |
4.4.5 pH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6 ClO_4~-离子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7 吸附等温线 | 第49-50页 |
4.4.8 离子选择性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4-56页 |
5.1 结论 | 第54-55页 |
5.2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