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观测的巴丹吉林沙漠地—气水热交换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地-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3 水面蒸发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 巴丹吉林沙漠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3 论文结构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观测试验介绍 | 第24-3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4-26页 |
2.2 观测试验介绍 | 第26-31页 |
2.2.1 观测站点 | 第26-28页 |
2.2.2 观测仪器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涡度相关技术、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 | 第31-42页 |
3.1 涡度相关技术 | 第31-32页 |
3.2 数据的处理和质量控制 | 第32-41页 |
3.2.1 坐标轴旋转 | 第33-34页 |
3.2.2 超声虚温订正 | 第34页 |
3.2.3 WPL校正 | 第34-35页 |
3.2.4 频率响应校正 | 第35页 |
3.2.5 确定湍流通量的平均时长 | 第35-39页 |
3.2.6 数据质量控制与插补 | 第39-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湍流相关参数及运动特征 | 第42-73页 |
4.1 摩擦速度 | 第42-43页 |
4.2 大气稳定度 | 第43-47页 |
4.3 湍流强度 | 第47-50页 |
4.4 湍流动能 | 第50-52页 |
4.5 总体输送系数 | 第52-55页 |
4.6 湍流方差特征 | 第55-61页 |
4.7 湍流谱分析 | 第61-67页 |
4.8 通量贡献区代表性分析 | 第67-68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8-73页 |
第五章 两种下垫面上地-气之间能量、热量交换 | 第73-97页 |
5.1 陆面和水面能量收支分析 | 第73-78页 |
5.1.1 各种辐射通量的年变化 | 第73-75页 |
5.1.2 各种辐射的平均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 第75-78页 |
5.2 土壤温度和湖面温度的变化特征 | 第78-85页 |
5.2.1 土壤温度变化特征 | 第78-82页 |
5.2.2 湖面温度变化特征 | 第82-85页 |
5.3 陆面和湖面上的地-气热量交换 | 第85-91页 |
5.4 向下输送潜热可靠性的分析 | 第91-92页 |
5.5 土壤热通量与陆面能量平衡 | 第92-9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 两种下垫面上水汽及蒸发量 | 第97-115页 |
6.1 大气中的水汽 | 第97-99页 |
6.2 降水 | 第99-101页 |
6.3 蒸发 | 第101-106页 |
6.3.1 蒸发量的季节变化 | 第101-102页 |
6.3.2 蒸发量的日变化 | 第102-103页 |
6.3.3 蒸发影响因子分析 | 第103-106页 |
6.4 沙山上降水入渗分析 | 第106-108页 |
6.5 蒸发互补模型的应用 | 第108-112页 |
6.6 湖面蒸发量的拟合 | 第112-114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7.1 结论 | 第115页 |
7.2 创新点 | 第115-116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116-117页 |
7.3.1 不足 | 第116页 |
7.3.2 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0页 |
作者简历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