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基本电子电路论文--数字电路论文

可逆逻辑电路的仿真与可视化方法研究与实现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1-15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2 课题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2-13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第13-15页
第2章 可逆逻辑电路设计基础第15-26页
    2.1 可逆逻辑电路概述第15-17页
        2.1.1 可逆逻辑与可逆计算第15页
        2.1.2 可逆逻辑电路第15-17页
    2.2 常用的可逆逻辑门第17-24页
        2.2.1 一位可逆逻辑门第17-18页
        2.2.2 两位可逆逻辑门第18-21页
        2.2.3 三位可逆逻辑门第21-24页
    2.3 可逆逻辑电路的主要指标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软件开发方法、环境与工具第26-33页
    3.1 软件开发基础第26-28页
        3.1.1 软件工程概述第26-27页
        3.1.2 软件开发概述第27-28页
    3.2 软件开发方法第28-31页
        3.2.1 结构化方法第28-30页
        3.2.2 面向对象方法第30-31页
    3.3 软件开发语言及开发工具第31-32页
    3.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4章 可逆逻辑电路仿真与可视化软件设计第33-47页
    4.1 设计目标与功能模块划分第33-34页
    4.2 关键算法与流程第34-42页
    4.3 编程要点与技巧第42-46页
        4.3.1 表达式识别第42-43页
        4.3.2 逻辑电路图绘制第43-44页
        4.3.3 电路仿真及其可视化第44-45页
        4.3.4 可逆真值表构造第45-46页
    4.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5章 软件测试、调试与实验第47-56页
    5.1 程序调试与测试概述第47-48页
    5.2 程序测试过程及结果第48-55页
        5.2.1 针对可逆逻辑函数的测试第48-50页
        5.2.2 针对非可逆逻辑函数的测试第50-55页
    5.3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56-57页
    6.1 工作总结第56页
    6.2 展望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1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性粒细胞型鼻息肉的临床特点及IL-17、IL-8的表达
下一篇:RIP1促进顺铂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