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城市污泥处理与处置现状 | 第15页 |
1.2 城市污泥重金属处理方法 | 第15-17页 |
1.2.1 物理方法 | 第16页 |
1.2.2 化学浸出 | 第16页 |
1.2.3 电化学法 | 第16-17页 |
1.2.4 生物浸出 | 第17页 |
1.3 生物浸出技术概述 | 第17-18页 |
1.3.1 生物浸出定义 | 第17页 |
1.3.2 生物浸出菌种 | 第17-18页 |
1.3.3 生物浸出污泥重金属的机理 | 第18页 |
1.4 生物浸出的影响因素 | 第18-21页 |
1.4.1 温度 | 第19页 |
1.4.2 初始pH | 第19页 |
1.4.3 微生物种类 | 第19-20页 |
1.4.4 污泥浓度 | 第20页 |
1.4.5 底物种类和投加量 | 第20页 |
1.4.6 接种物投加量 | 第20-21页 |
1.5 生物浸出污泥重金属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 第21-22页 |
1.6 研究来源、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6.1 课题来源 | 第22页 |
1.6.2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22-23页 |
1.6.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硫杆菌的筛选及其生长特性的研究 | 第24-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7页 |
2.1.1 菌种采集 | 第24页 |
2.1.2 培养基 | 第24-25页 |
2.1.3 实验分析仪器 | 第25-26页 |
2.1.4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2.2.1 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硫杆菌的选育 | 第27-28页 |
2.2.2 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硫杆菌的鉴定 | 第28-30页 |
2.2.3 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硫杆菌的的生长特性研究 | 第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6页 |
2.3.1 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硫杆菌的形态特征 | 第30-32页 |
2.3.2 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32-33页 |
2.3.3 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硫杆菌生长特性 | 第33-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氧化亚铁硫杆菌、氧化硫硫杆菌及复合硫杆菌对城市污泥重金属浸出效果的比较 | 第37-4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7-39页 |
3.1.1 供试污泥 | 第37页 |
3.1.2 实验分析仪器 | 第37-38页 |
3.1.3 实验试剂 | 第38-3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3.2.1 TSS、VSS的测定 | 第39页 |
3.2.2 SCOD的测定 | 第39-40页 |
3.2.3 污泥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 第40页 |
3.2.4 生物浸出试验设计 | 第40-41页 |
3.2.5 采样分析 | 第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6页 |
3.3.1 污泥生物浸出过程中pH和ORP的变化 | 第41-42页 |
3.3.2 污泥生物浸出过程中重金属的去除 | 第42-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嗜酸性复合硫杆菌浸出城市污泥重金属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47-67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4.1.1 供试污泥 | 第47页 |
4.1.2 实验分析仪器 | 第47页 |
4.1.3 实验试剂 | 第4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4.2.1 不同初始p H对生物浸出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2 不同污泥浓度对生物浸出效果的影响 | 第48页 |
4.2.3 不同底物种类以及投加量对生物浸出效果的影响 | 第48页 |
4.2.4 嗜酸性复合硫杆菌浸出城市污泥重金属的响应曲面优化实验 | 第48-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6页 |
4.3.1 不同初始pH生物浸出实验结果 | 第49-51页 |
4.3.2 不同污泥浓度生物浸出实验结果 | 第51-53页 |
4.3.3 不同底物种类以及投加量生物浸出实验结果 | 第53-55页 |
4.3.4 嗜酸性复合硫杆菌浸出城市污泥重金属的响应曲面优化实验 | 第55-62页 |
4.3.5 模型验证试验 | 第62页 |
4.3.6 嗜酸性复合硫杆菌浸出城市污泥重金属相关动力学研究 | 第62-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