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高级氧化技术简介 | 第9-10页 |
1.2.1 高级氧化技术定义 | 第9页 |
1.2.2 高级氧化技术分类 | 第9-10页 |
1.3 催化湿式过氧化氢氧化技术 | 第10-12页 |
1.4 催化湿式过氧化氢氧化反应中催化剂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5 蒙脱土的性质 | 第13-14页 |
1.6 柱撑蒙脱土的特点 | 第14-15页 |
1.7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5-17页 |
1.7.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7-24页 |
2.1 实验所需试剂与仪器 | 第17-18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17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7-18页 |
2.2 Fe,Zn,Al-Mt催化剂的制备 | 第18-19页 |
2.2.1 原料 | 第18页 |
2.2.2 柱化液的制备 | 第18页 |
2.2.3 柱撑蒙脱土的制备 | 第18-19页 |
2.3 微波法制备Fe,Zn,Al-Mt催化剂 | 第19页 |
2.4 催化剂表征技术 | 第19-20页 |
2.4.1 等离子发射光谱分析(ICPS) | 第19页 |
2.4.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19-20页 |
2.4.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DR UV-Vis) | 第20页 |
2.4.4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 | 第20页 |
2.4.5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 | 第20页 |
2.4.6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20页 |
2.4.7 热重分析(TG) | 第20页 |
2.5 催化剂催化性能的测定(CWPO反应) | 第20-21页 |
2.6 水样检测方法 | 第21-24页 |
2.6.1 OII溶液浓度测定(吸光度) | 第21-22页 |
2.6.2 OII溶液COD测定 | 第22页 |
2.6.3 Fe离子溶出量测定 | 第22-23页 |
2.6.4 CWPO降解酸性橙Ⅱ反应的监测 | 第23-24页 |
第三章 Fe,Zn,Al-Mt催化剂制备条件优化 | 第24-43页 |
3.1 Fe/Zn摩尔比对Fe,Zn,Al-Mt催化剂的影响 | 第24-32页 |
3.1.1 元素分析 | 第24-25页 |
3.1.2 FT-IR光谱分析 | 第25-26页 |
3.1.3 DR UV-Vis光谱分析 | 第26-27页 |
3.1.4 XRD分析 | 第27-29页 |
3.1.5 结构性能分析 | 第29-31页 |
3.1.6 Fe,Zn,Al-Mt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31-32页 |
3.2 活性金属负载量(AML)对Fe,Zn,Al-Mt催化剂的影响 | 第32-38页 |
3.2.1 FT-IR分析 | 第33-34页 |
3.2.2 XRD分析 | 第34-35页 |
3.2.3 结构性能分析 | 第35-36页 |
3.2.4 SEM分析 | 第36-37页 |
3.2.5 不同AML值的Fe,Zn,Al-Mt催化剂催化性能分析 | 第37-38页 |
3.3 焙烧温度对Fe,Zn,Al-Mt催化剂的影响 | 第38-41页 |
3.3.1 结构性能分析 | 第39-40页 |
3.3.2 不同焙烧温度的Fe,Zn,Al-Mt催化剂催化性能分析 | 第40-41页 |
3.4 Fe,Zn,Al-Mt催化剂稳定性研究 | 第41-42页 |
3.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CWPO降解酸性橙Ⅱ的研究 | 第43-59页 |
4.1 CWPO降解酸性橙Ⅱ反应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43-46页 |
4.2 CWPO降解酸性橙Ⅱ:动力学研究—Fermi方程 | 第46-53页 |
4.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2 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 第48页 |
4.2.3 H_2O_2浓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4 酸性橙Ⅱ初始pH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5 动力学模型—Fermi方程 | 第50-53页 |
4.3 酸性橙Ⅱ降解机理及降解路径 | 第53-58页 |
4.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微波辅助制备Fe,Zn,Al-Mt催化剂的研究 | 第59-72页 |
5.1 微波功率的优化 | 第59-62页 |
5.2 微波时间的优化 | 第62-66页 |
5.3 不同方法制备的Fe,Zn,Al-Mt催化剂的比较 | 第66-70页 |
5.4 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2-75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建议 | 第73页 |
6.3 创新点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