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IBD及IBDV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1.1.1 IBD概述 | 第10-11页 |
1.1.2 IBDV形态结构 | 第11页 |
1.1.3 IBDV基因组 | 第11-12页 |
1.1.4 IBDV蛋白功能 | 第12-15页 |
1.1.5 IBDV复制周期 | 第15-17页 |
1.2 细胞自噬的研究概况 | 第17-22页 |
1.2.1 细胞自噬 | 第17-18页 |
1.2.2 细胞自噬的发生过程 | 第18页 |
1.2.3 细胞自噬的调控 | 第18-20页 |
1.2.4 细胞自噬的功能 | 第20-22页 |
1.3 细胞自噬与病毒感染的相关研究 | 第22-25页 |
1.3.1 病毒抵抗自噬机制 | 第22-23页 |
1.3.2 病毒诱导自噬以促进病毒的复制 | 第23-25页 |
1.3.3 IBDV与细胞自噬 | 第25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诱导细胞自噬 | 第26-32页 |
2.1 材料 | 第26页 |
2.1.1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2.1.2 病毒、细胞和质粒 | 第26页 |
2.2 方法 | 第26-28页 |
2.2.1 IBDV感染与TCID_(50)滴度测定 | 第26-27页 |
2.2.2 提取细胞线粒体 | 第27页 |
2.2.3 SDS-PAGE & Western blot | 第27页 |
2.2.4 激光共聚焦观察 | 第27-28页 |
2.2.5 电镜观察 | 第28页 |
2.2.6 统计分析 | 第28页 |
2.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8-31页 |
2.3.1 IBDV感染DF-1 细胞 36h诱导细胞凋亡 | 第28-29页 |
2.3.2 WB检测证明IBDV感染DF-1 细胞 24h诱导细胞自噬 | 第29页 |
2.3.3 共聚焦观察证明IBDV感染DF-1 细胞 24h诱导细胞自噬 | 第29页 |
2.3.4 电镜观察证明IBDV感染DF-1 细胞 24h诱导细胞自噬 | 第29-31页 |
2.4 讨论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自噬促进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成熟、释放与再感染 | 第32-50页 |
3.1 材料 | 第32页 |
3.1.1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3.1.2 病毒、细胞和质粒 | 第32页 |
3.2 方法 | 第32-36页 |
3.2.1 IBDV感染与TCID50滴度测定 | 第32页 |
3.2.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2-33页 |
3.2.3 细胞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33页 |
3.2.4 常规PCR | 第33页 |
3.2.5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3页 |
3.2.6 siRNA & shRNA的转染 | 第33-34页 |
3.2.7 SDS PAGE & Western Blot | 第34页 |
3.2.8 激光共聚焦观察 | 第34页 |
3.2.9 3D活细胞成像 | 第34-35页 |
3.2.10 高内涵分析 | 第35页 |
3.2.11 免疫电镜观察 | 第35-36页 |
3.2.12 统计分析 | 第36页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6-48页 |
3.3.1 诱导自噬促进IBDV的复制 | 第36页 |
3.3.2 抑制自噬降低IBDV的复制 | 第36-38页 |
3.3.3 敲低LC3B降低IBDV的复制 | 第38页 |
3.3.4 敲低ATG5降低IBDV的复制 | 第38-40页 |
3.3.5 IBDV感染诱导amphisome和/或autolysosome的形成 | 第40页 |
3.3.6 IBDV组装相关蛋白集聚在LysoTracker标记的酸性囊泡周围 | 第40-42页 |
3.3.7 IBDV组装相关基本元件与LAMP1共定位 | 第42-43页 |
3.3.8 阻断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降低IBDV的复制 | 第43页 |
3.3.9 抑制自噬溶酶体的酸化降低IBDV的复制 | 第43-45页 |
3.3.10 自噬囊泡促进IBDV的成熟、释放与再感染 | 第45-48页 |
3.4 讨论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历 | 第62-63页 |
导师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