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名词缩写 | 第19-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3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22-25页 |
1.2 科学问题 | 第25-27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27-30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0-3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33-60页 |
2.1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估算PM_(2.5)的基本原理 | 第33-34页 |
2.2 主要卫星反演的AOD产品 | 第34-44页 |
2.2.1 MODIS AOD产品 | 第34-38页 |
2.2.2 MISR AOD产品 | 第38-39页 |
2.2.3 SeaWiFS AOD产品 | 第39页 |
2.2.4 其他AOD产品 | 第39-44页 |
2.3 卫星遥感反演PM_(2.5)方法研究进展 | 第44-52页 |
2.3.1 比例因子方法 | 第44-46页 |
2.3.2 基于物理机理的半经验公式法 | 第46-47页 |
2.3.3 统计模型法 | 第47-52页 |
2.4 国内卫星遥感反演PM_(2.5)的研究进展 | 第52-5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第三章 MODIS C6 DT和DB AOD IVW融合方案的开发与验证 | 第60-78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60-63页 |
3.2 数据与方法 | 第63-69页 |
3.2.1 MODIS C6 AOD数据获取与提取 | 第63页 |
3.2.2 AERONET AOD数据获取与提取 | 第63-65页 |
3.2.3 NDVI数据获取与提取 | 第65页 |
3.2.4 数据匹配与验证 | 第65-66页 |
3.2.5 MODIS DT和DB AOD数据的IVW融合方法 | 第66-68页 |
3.2.6 AOD数据空间重采样及空间分析 | 第68-6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7页 |
3.3.1 不同QA标志DT和DB AOD的验证结果 | 第69-71页 |
3.3.2 不同NDVI组别DT和DB AOD的验证结果 | 第71-73页 |
3.3.3 IVW融合数据验证及与MODIS标准融合数据的对比 | 第73-74页 |
3.3.4 IVW融合数据的覆盖率及与MODIS标准融合数据的对比 | 第74-7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卫星遥感反演地面PM_(2.5)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 第78-99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4.2 数据与方法 | 第78-87页 |
4.2.1 地面PM_(2.5)监测数据 | 第78-81页 |
4.2.2 卫星遥感数据 | 第81页 |
4.2.3 气象数据来源及提取 | 第81-82页 |
4.2.4 土地利用数据的来源与提取 | 第82页 |
4.2.5 数据重采样与匹配 | 第82-83页 |
4.2.6 模型构建 | 第83-85页 |
4.2.7 模型验证 | 第85-8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7-97页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87-89页 |
4.3.2 第一级分省LME模型拟合与交叉验证结果 | 第89-92页 |
4.3.3 总体LME+GAM模型拟合与交叉验证结果 | 第92-95页 |
4.3.4 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 | 第95-9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五章 我国历史PM_(2.5)的估算及验证 | 第99-114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99页 |
5.2 数据与方法 | 第99-102页 |
5.2.1 地面PM_(2.5)监测数据 | 第99-100页 |
5.2.2 卫星遥感数据 | 第100页 |
5.2.3 气象数据来源及提取 | 第100页 |
5.2.4 土地利用数据的来源与提取 | 第100-101页 |
5.2.5 数据重采样与匹配 | 第101页 |
5.2.6 历史PM_(2.5)浓度估算 | 第101页 |
5.2.7 历史PM_(2.5)浓度验证 | 第101-10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2页 |
5.3.1 采用GEOS-5 FP建模和GEOS-5.2.0估算历史PM_(2.5)浓度的合理性分析 | 第102-104页 |
5.3.2 历史日均值估算结果的验证 | 第104-105页 |
5.3.3 历史月均值估算结果的验证 | 第105-107页 |
5.3.4 历史季均值估算结果的验证 | 第107-109页 |
5.3.5 与比例因子方法结果的比较 | 第109-111页 |
5.3.6 与基于物理机理的半经验公式方法结果的比较 | 第111-11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六章 我国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114-137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114页 |
6.2 数据与方法 | 第114-118页 |
6.2.1 PM_(2.5)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114-117页 |
6.2.2 PM_(2.5)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 第117-118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8-135页 |
6.3.1 我国PM_(2.5)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118-125页 |
6.3.2 我国PM_(2.5)污染的人口暴露特征 | 第125-127页 |
6.3.3 我国PM_(2.5)的季节/月份变化特征 | 第127-131页 |
6.3.4 我国PM_(2.5)的污染变化趋势特征 | 第131-13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7-14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7-138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38-140页 |
7.3 研究的不足 | 第140页 |
7.4 研究展望 | 第140-147页 |
7.4.1 本研究在我国环境与健康领域中的应用展望 | 第140-144页 |
7.4.2 我国卫星遥感反演PM_(2.5)领域的研究展望 | 第144-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66-1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课题 | 第169-170页 |
致谢 | 第170-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