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城市河道近自然化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40页
    1.1 研究的缘起第12-17页
        1.1.1 河流之殇第14-16页
        1.1.2 不可抵挡的城市化进程第16页
        1.1.3 硬性的水利防洪指标第16-17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1.3 近自然河道概念的解读第18-24页
        1.3.1 城市河道近自然化定义第18-19页
        1.3.2 相关概念辨析第19-24页
    1.4 城市河道近自然化与风景园林学第24-26页
    1.5 研究对象与范畴第26-28页
    1.6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28-35页
        1.6.1 德国及欧洲国家第28-30页
        1.6.2 美国第30-31页
        1.6.3 日本第31-33页
        1.6.4 其他国家第33页
        1.6.5 国内研究第33-35页
    1.7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35-36页
        1.7.1 研究的内容第35页
        1.7.2 研究方法第35-36页
        1.7.3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36页
    1.8 论文框架第36-40页
2 自然河流的多尺度研究第40-66页
    2.1 宏观层面的自然河流第40-49页
        2.1.1 流域(River basin)第40-41页
        2.1.2 水系第41-43页
        2.1.3 河流分级第43-45页
        2.1.4 水文循环第45-46页
        2.1.5 景观格局第46-49页
    2.2 中观层面的自然河流第49-62页
        2.2.1 河川型态分类第49-51页
        2.2.2 河流形态的四维解析第51-62页
    2.3 微观层面的自然河流第62-64页
        2.3.1 微观水循环第62-63页
        2.3.2 生物多样性第63-64页
    2.4 小结第64-66页
3 宏观尺度下的城市河流近自然化研究第66-102页
    3.1 宏观尺度下的城市河流概况第66-69页
        3.1.1 城市起源于河流第66页
        3.1.2 自然河流向城市河流转化第66-67页
        3.1.3 城市河流的组成第67页
        3.1.4 改变自然水文循环模式第67-68页
        3.1.5 城市河流的景观格局第68-69页
    3.2 宏观尺度下的城市河流特征第69-74页
        3.2.1 形态特征第69-70页
        3.2.2 功能特征第70-73页
        3.2.3 空间特征第73-74页
    3.3 宏观尺度下的城市河流近自然化策略第74-79页
        3.3.1 生态防洪安全策略第74-75页
        3.3.2 空间相对连续策略第75-76页
        3.3.3 边界融合策略第76-78页
        3.3.4 景观介入的多层次策略第78-79页
    3.4 范例解析第79-90页
        3.4.1 慕尼黑“伊萨河计划(Isar Plan)”第79-85页
        3.4.2 “翡翠项链”(Emerald Necklace)的波士顿公园系统第85-88页
        3.4.3 韩国光州川自然型河流净化工程第88-90页
    3.5 生态都市主义下的新加坡“ABC水源计划”第90-99页
        3.5.1 项目概况第90-94页
        3.5.2 生态都市主义与水敏城市第94-97页
        3.5.3 先进良好的管理及政策第97页
        3.5.4 广泛的公众参与第97-99页
    3.6 小结第99-102页
4 中观尺度下的城市河流近自然化研究第102-150页
    4.1 中观尺度下的城市河流的概况与特征第102-107页
        4.1.1 城市河流概况第102页
        4.1.2 城市河流的形态特征第102-103页
        4.1.3 城市河流的功能特征第103-105页
        4.1.4 城市河流的空间特征第105-107页
    4.2 中观尺度下的城市河流分类及近自然策略第107-145页
        4.2.1 城市紧缩型河道策略第108-118页
        4.2.2 城市弹性型河道策略第118-134页
        4.2.3 城市开拓型河道策略第134-145页
    4.3 中观尺度下的河道模型验证第145-149页
        4.3.1 水动力学实验(hydrodynamic experiment)第146-148页
        4.3.2 水流模拟计算模型第148-149页
    4.4 小结第149-150页
5 微观尺度下的城市河流近自然化研究第150-168页
    5.1 微观尺度下的城市河流概况第150页
    5.2 微观尺度下的城市河流特征第150-152页
    5.3 微观尺度下的城市河流近自然化策略第152-166页
        5.3.1 增强河道自动力过程第152-157页
        5.3.2 构建生态堤岸第157-163页
        5.3.3 滨河生境恢复第163-166页
    5.4 小结第166-168页
6 当代中国的城市河流近自然化改造之路第168-194页
    6.1 中国城市河流的问题与历史根源第168-172页
        6.1.1 中国城市与河流关系的变化第168-170页
        6.1.2 中国河流工程的发展历程第170页
        6.1.3 机械论世界观导致过度工程化第170-172页
    6.2 中国城市河流的生态恢复升温第172-175页
        6.2.1 古代生态智慧的复兴第172页
        6.2.2 产业转型带来的需求变化第172-173页
        6.2.3 河流生态问题引起关注第173页
        6.2.4 过度工程化遭到质疑第173-175页
    6.3 案例研究:充满争议的永定河生态走廊规划第175-177页
    6.4 中国城市河流近自然化的最大困境:法律、政策与机制的缺陷第177-184页
        6.4.1 国家法律政策:片面的生态第178-180页
        6.4.2 地方性政策与行动不足第180-181页
        6.4.3 缺乏多部门、多机构的合作和公众参与第181-184页
        6.4.4 缺乏生态标准和监测评价机制第184页
    6.5 中国城市河流近自然化设计策略第184-190页
        6.5.1 宏观策略以城市生态网络为切入点第185-186页
        6.5.2 中观上以模块化的方式组成系统第186页
        6.5.3 风景园林主导的多学科合作和多方参与第186-187页
        6.5.4 河流带动城市良性发展的激励机制第187-190页
    6.6 中国城市河流近自然化实施5步法第190-191页
    6.7 小结第191-19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94-202页
    7.1 结论第194-199页
        7.1.1 城市河道近自然化的定义及范畴第194页
        7.1.2 多尺度下的自然河流第194-195页
        7.1.3 构建近自然河道宏观-中观-微观的多层次整体观策略体系第195-198页
        7.1.4 当代中国的城市河流近自然化改造之路第198-199页
    7.2 创新点第199-200页
    7.3 展望第200-202页
参考文献第202-210页
图表目录第210-216页
个人简介第216-218页
导师简介第218-220页
致谢第220页

论文共2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可移动智能终端的老年骨折康复训练交互软件的设计
下一篇:加减参苏饮治疗肺胀(邪盛胀重期—痰湿内蕴,外感风寒)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