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5页 |
1.1 餐厨垃圾的来源、特点及其现状 | 第17-18页 |
1.2 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 | 第18-27页 |
1.2.1 餐厨垃圾饲料化技术 | 第18-19页 |
1.2.2 餐厨垃圾肥料化技术 | 第19-22页 |
1.2.3 餐厨垃圾能源化技术 | 第22-27页 |
1.3 有机垃圾厌氧消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27-41页 |
1.3.1 厌氧消化基本原理 | 第27-28页 |
1.3.2 厌氧消化过程主要影响因素 | 第28-32页 |
1.3.3 有机垃圾厌氧消化的工艺类型及性能 | 第32-37页 |
1.3.4 有机垃圾单相厌氧消化系统的效能提升 | 第37-40页 |
1.3.5 有机垃圾厌氧消化稳定性预警信号 | 第40-41页 |
1.4 分子生物技术在厌氧消化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41-43页 |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43-45页 |
第二章 餐厨垃圾批式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 第45-71页 |
2.1 引言 | 第45-46页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2.2.1 基质与接种物 | 第46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46-47页 |
2.2.3 试验装置 | 第47页 |
2.2.4 测试方法与分析 | 第47-48页 |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70页 |
2.3.1 S/I值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的影响 | 第48-54页 |
2.3.2 TS浓度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的影响 | 第54-62页 |
2.3.3 微量元素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过程的影响 | 第62-7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三章 餐厨垃圾单相半连续厌氧消化工艺特性及其微生物学机理研究 | 第71-109页 |
3.1 引言 | 第71-7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72-78页 |
3.2.1 厌氧反应器及运行设计 | 第72-74页 |
3.2.2 监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 第74页 |
3.2.3 污泥产甲烷活性测定 | 第74-75页 |
3.2.4 长链脂肪酸盐的鉴定 | 第75页 |
3.2.5 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 第75-7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8-109页 |
3.3.1 反应器运行性能 | 第78-90页 |
3.3.2 中温与高温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变化与比较 | 第90-103页 |
3.3.3 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与反应器运行性能之间的联系 | 第103-109页 |
第四章 餐厨垃圾两相一体化厌氧消化反应器运行性能研究 | 第109-123页 |
4.1 引言 | 第109-11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1页 |
4.2.1 反应器与运行设计 | 第110-111页 |
4.2.2 监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 第111页 |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2页 |
4.3.1 产气性能变化 | 第111-113页 |
4.3.2 出水VFAs与SCOD的变化 | 第113-119页 |
4.3.3 出水TS,VS与污泥浓度的变化 | 第119-120页 |
4.3.4 两相一体化厌氧消化餐厨垃圾的运行效能综合分析与评价 | 第120-12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123-125页 |
5.2 创新点 | 第125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49页 |
作者简介及其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