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 地区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0-15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第15-16页 |
1.4 工作量 | 第16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16-18页 |
2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第18-22页 |
2.1 南华北盆地晚古生代构造背景 | 第18-19页 |
2.2 偃龙地区构造背景 | 第19-22页 |
3 偃龙地区上古生界沉积地层 | 第22-44页 |
3.1 地层划分 | 第24页 |
3.2 沉积地层 | 第24-40页 |
3.2.1 本溪组烃源岩地层和岩性特征 | 第24-29页 |
3.2.2 太原组烃源岩地层和岩性特征 | 第29-32页 |
3.2.3 山西组烃源岩地层和岩性特征 | 第32-35页 |
3.2.4 下石盒子组烃源岩地层和岩性特征 | 第35-39页 |
3.2.5 上石盒子组烃源岩地层和岩性特征 | 第39页 |
3.2.6 孙家沟组烃源岩地层和岩性特征 | 第39-40页 |
3.3 地层对比 | 第40-44页 |
4 偃龙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环境 | 第44-60页 |
4.1 偃龙地区本溪组沉积环境 | 第44-47页 |
4.1.1 本溪组总体的沉积环境 | 第44-45页 |
4.1.2 本溪组下部铝土质泥岩的沉积环境 | 第45-46页 |
4.1.3 本溪组中部铝土矿的沉积环境 | 第46-47页 |
4.1.4 本溪组上部铝土质泥岩的沉积环境 | 第47页 |
4.2 偃龙地区太原组沉积环境 | 第47-52页 |
4.2.1 太原组发育的沉积序列 | 第48-49页 |
4.2.2 太原组的沉积环境 | 第49-50页 |
4.2.3 太原组沉积作用的受控因素 | 第50-52页 |
4.3 偃龙地区山西组沉积环境 | 第52-56页 |
4.3.1 山西组发育的沉积序列 | 第52-54页 |
4.3.2 山西组的沉积环境 | 第54-55页 |
4.3.3 山西组沉积作用的受控因素 | 第55-56页 |
4.4 偃龙地区下石盒子组沉积环境 | 第56-58页 |
4.5 偃龙地区上石盒子组沉积环境 | 第58-59页 |
4.6 偃龙地区孙家沟组沉积环境 | 第59-60页 |
5 偃龙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60-76页 |
5.1 偃龙地区上古生界有机质丰度评价 | 第60-67页 |
5.1.1 偃龙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指标 | 第60-62页 |
5.1.2 有机碳(TOC) | 第62-64页 |
5.1.3 生烃潜量与氯仿沥青“A” | 第64-67页 |
5.2 有机质类型 | 第67-73页 |
5.2.1 干酪根有机显微组分 | 第67-72页 |
5.2.2 干酪根碳同位素 | 第72-73页 |
5.3 有机质成熟度 | 第73-76页 |
6 偃龙地区上古生界沉积环境对烃源岩的影响 | 第76-84页 |
6.1 对烃源岩品质和赋存位置的控制 | 第76页 |
6.2 对烃源岩厚度的控制 | 第76-77页 |
6.3 对烃源岩演化程度的控制 | 第77页 |
6.4 泥岩类型与有机碳的关系 | 第77-84页 |
7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作者简历 | 第90-9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