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2-14页 |
第2章 新水墨概述 | 第14-18页 |
2.1 新水墨概念的确立 | 第14页 |
2.2 新水墨艺术的基本范畴 | 第14-15页 |
2.3 新水墨的表现形式 | 第15-1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3章 新水墨形态多样性的历史进程 | 第18-26页 |
3.1 新水墨艺术概念的产生期 | 第18-20页 |
3.2 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新水墨的面貌 | 第20-22页 |
3.3 新阶段新水墨的发展 | 第22-23页 |
3.4 新水墨形态发展的特征 | 第23-25页 |
3.4.1 民族性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23-24页 |
3.4.2 新水墨独特的审美价值 | 第24页 |
3.4.3 现代西方艺术的影响 | 第24-2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4章 新水墨与材料之间的关联 | 第26-36页 |
4.1 笔、墨、色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 第26-30页 |
4.1.1 笔墨矛盾 | 第26-28页 |
4.1.2 墨色矛盾 | 第28-30页 |
4.1.3 笔色矛盾 | 第30页 |
4.2 运动的笔墨与运动的身体 | 第30-33页 |
4.2.1 运动的笔墨 | 第30-32页 |
4.2.2 运动的身体 | 第32-33页 |
4.2.3 笔墨与身体在运动中交融 | 第33页 |
4.3 笔墨材料的审美风格 | 第33-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杜大恺新水墨风格的绘画精神 | 第36-44页 |
5.1 杜大恺新水墨风格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继承性 | 第36-38页 |
5.1.1 儒道思想的影响 | 第36-37页 |
5.1.2 杜大恺新水墨对传统绘画精神的批判传承 | 第37-38页 |
5.2 杜大恺的绘画创新精神 | 第38-41页 |
5.2.1 艺术终结论与后现代主义精神 | 第39页 |
5.2.2 杜大恺新水墨艺术精神中的“度” | 第39-41页 |
5.3 杜大恺新水墨风格绘画语言对中国现代美术界的影响 | 第41-4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6章 毕业创作实践 | 第44-48页 |
6.1 毕业创作目标 | 第44页 |
6.2 毕业创作过程 | 第44-46页 |
6.3 方案确定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