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标和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17-18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 | 第18-24页 |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8-20页 |
2.1.1 价值 | 第18页 |
2.1.2 价值观 | 第18-19页 |
2.1.3 核心价值观 | 第19页 |
2.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9-20页 |
2.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20-22页 |
2.2.1 教育主体 | 第20页 |
2.2.2 教育对象 | 第20-21页 |
2.2.3 教育方法 | 第21-22页 |
2.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载体 | 第22页 |
2.3.1 载体与实践载体 | 第22页 |
2.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载体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3章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载体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 第24-32页 |
3.1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载体缺失的表现 | 第24-28页 |
3.1.1 思政课教学书院化、书本化 | 第24-25页 |
3.1.2 校园文化庸俗化、娱乐化 | 第25页 |
3.1.3 实践教学精英化、小圈子化 | 第25-26页 |
3.1.4 专业课教学技能化、职业化 | 第26-27页 |
3.1.5 大学治理行政化、表面化 | 第27-28页 |
3.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载体缺失的原因 | 第28-31页 |
3.2.1 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 | 第28页 |
3.2.2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够 | 第28-29页 |
3.2.3 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整体育人过程脱节 | 第29-30页 |
3.2.4 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创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载体 | 第32-50页 |
4.1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 第32-35页 |
4.1.1 提高思政教学人员的素质与意识 | 第32-33页 |
4.1.2 创新教学场所 | 第33页 |
4.1.3 丰富教学内容 | 第33-34页 |
4.1.4 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 | 第34-35页 |
4.2 校园文化建设 | 第35-39页 |
4.2.1 构建主流校园网络文化 | 第35-36页 |
4.2.2 加强班级和宿舍文化建设 | 第36-37页 |
4.2.3 丰富社团和党团文化活动 | 第37-38页 |
4.2.4 营造良好的餐厅文化氛围 | 第38-39页 |
4.3 实践教学 | 第39-43页 |
4.3.1 开展课外主题式教育活动 | 第39-40页 |
4.3.2 开展特色理论教学活动 | 第40-41页 |
4.3.3 开展校园科技创新活动 | 第41-42页 |
4.3.4 开展校园外“三下乡”活动 | 第42-43页 |
4.4 专业课教学 | 第43-46页 |
4.4.1 加强专业课教师的价值观认同 | 第43-44页 |
4.4.2 注重专业课教材的价值观挖掘 | 第44-45页 |
4.4.3 实现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 | 第45-46页 |
4.5 大学治理 | 第46-48页 |
4.5.1 严格教师准入渠道 | 第46-47页 |
4.5.2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 第47页 |
4.5.3 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制度化 | 第47-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