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我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制度概述 | 第10-28页 |
·我国的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制度的概念界定 | 第10-16页 |
·地方立法概述 | 第10-13页 |
·地方立法的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地方立法的作用及意义 | 第12-13页 |
·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制度概述 | 第13-16页 |
·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制度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我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制度的实质 | 第15-16页 |
·我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制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 第16-24页 |
·理论依据 | 第16-20页 |
·人民主权原则的体现 | 第16-17页 |
·自然公正和程序正义与公民参与地方立法 | 第17-18页 |
·法律实践基础 | 第18-20页 |
·现实意义 | 第20-24页 |
·是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在地方立法中的要求 | 第20-21页 |
·有助于增强地方立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 第21-22页 |
·有助于地方立法预期目标的实现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 第22-23页 |
·有助于贯彻落实立法法确立的人民参与立法原则 | 第23-24页 |
·我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发展历史 | 第24-28页 |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起步时期 | 第24页 |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逐步深入发展时期 | 第24-25页 |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全面发展时期 | 第25-26页 |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蓬勃发展时期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国外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28-34页 |
·美国的公众参与制度 | 第28-30页 |
·美国州议会立法中的听证制度 | 第28-29页 |
·美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四种程序制度 | 第29-30页 |
·公众立法创制权 | 第30页 |
·立法助理制度 | 第30页 |
·英国的相关公众参与制度 | 第30-31页 |
·日本的公众参与制度 | 第31-32页 |
·公听会 | 第31页 |
·提交意见书程序 | 第31-32页 |
·咨询程序 | 第32页 |
·审议会 | 第32页 |
·美、英、日三国公众参与制度的比较及特点 | 第32-34页 |
·公众参与程序法定化,可操作性强 | 第32-33页 |
·参与方式的多样化 | 第33页 |
·重视公众参与的主动性 | 第33页 |
·注重公众参与的便民性、公正性 | 第33页 |
·国家法律规定参与机制相配套的其他制度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我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制度问题研究 | 第34-45页 |
·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方式及途径 | 第34-38页 |
·全民讨论、征求意见 | 第34-35页 |
·座谈会 | 第35页 |
·论证会 | 第35-36页 |
·立法听证会 | 第36页 |
·来信来访和来电 | 第36-37页 |
·网络参与 | 第37页 |
·列席立法会议 | 第37页 |
·委托社会力量起草法案 | 第37-38页 |
·我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8-45页 |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理念的缺失 | 第38-39页 |
·没有从法律上明确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权利 | 第39页 |
·参与程序呈现立法机关主导化,影响着公众参与的主动性与公正性 | 第39-41页 |
·公众自身原因导致其参与地方立法的积极性不够 | 第41-42页 |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途径单一、范围小、程序不合理 | 第42-43页 |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缺乏相关制度的保障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制度构建的建议 | 第45-55页 |
·在法律上明确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权利 | 第45-46页 |
·健全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相关法律 | 第45页 |
·确立公众参与共享地方立法权的权利 | 第45-46页 |
·确立公众共享地方立法权的基本原则 | 第46页 |
·建立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利益激励机制,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 第46-48页 |
·对于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的处理方面 | 第47页 |
·应给予参与者一定的物质补助和精神奖励 | 第47-48页 |
·健全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途径与程序 | 第48-50页 |
·建立多渠道利益表达机制,促进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多元化 | 第48页 |
·利用网络媒介促进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便利化 | 第48-49页 |
·公众参与方式的便民化 | 第49页 |
·以人为本、立法为民,增强公众参与程序的可操作性 | 第49-50页 |
·丰富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方式 | 第50页 |
·建立及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配套制度 | 第50-55页 |
·完善立法信息公开公告制度 | 第51-52页 |
·完善改进地方立法听证制度 | 第52-53页 |
·完善专家参与地方立法制度 | 第53页 |
·创建“立法助理”制度 | 第53-54页 |
·建立公众参与立法的效力评价制度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