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建筑物与设备论文--防排水、防排水设备论文

米仓山隧道涌突水预测及处治措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前言第12-23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0页
        1.2.1 隧道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第14页
        1.2.2 隧道涌突水预测的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3 隧道涌突水处治措施研究第18-19页
        1.2.4 存在问题第19-20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0-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0页
        1.3.2 技术路线第20-23页
第2章 米仓山隧道工程地质条件第23-31页
    2.1 自然地理条件第23-24页
    2.2 气象水文第24页
    2.3 地形地貌条件第24-25页
    2.4 地层岩性第25-27页
    2.5 地质构造第27-28页
    2.6 本章小结第28-31页
第3章 米仓山隧道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第31-55页
    3.1 米仓山隧道涌突水地质分析第31-36页
        3.1.1 岩溶发育第31-33页
        3.1.2 地表水第33页
        3.1.3 地下水类型第33-34页
        3.1.4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特征第34-35页
        3.1.5 岩溶发育分级第35页
        3.1.6 隧道岩溶危险段预测第35-36页
    3.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原理[69]第36-40页
        3.2.1 模糊综合评判法第36-37页
        3.2.2 AHP层次分析法第37-40页
    3.3 米仓山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第40-47页
        3.3.1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40-42页
        3.3.2 因素层次结构体系的构建第42-43页
        3.3.3 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第43-45页
        3.3.4 评价系统的建立第45-47页
    3.4 米仓山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及结果分析第47-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4章 米仓山隧道涌水量预测研究第55-69页
    4.1 隧道涌水量理论计算方法第55-58页
        4.1.1 大气降水入渗法[70]第55-56页
        4.1.2 地下水动力学法[70]第56-58页
    4.2 理论计算预测结果及分析第58-61页
        4.2.1 大气降水入渗法结果第58-59页
        4.2.2 地下水动力学法结果第59-61页
    4.3 涌水量数值计算第61-65页
        4.3.1 Visual Modflow简介第61页
        4.3.2 模拟范围与模型空间离散第61-62页
        4.3.3 模型边界条件概化与渗流场模拟参数选取第62-63页
        4.3.4 模拟方案及结果分析第63-65页
    4.4 隧道涌水量理论与数值计算预测结果比较及分析第65-67页
    4.5 涌水量计算结果与危险性分区对应分析第67页
    4.6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5章 米仓山隧道涌突水超前地质预报研究第69-90页
    5.1 地质分析法第69-70页
    5.2 TSP探测方法第70-76页
        5.2.1 工作原理[71]第70-72页
        5.2.2 TSP的采集方法第72-73页
        5.2.3 破碎带及含水岩层探测实例第73-76页
        5.2.4 TSP探测地下水的响应特征第76页
    5.3 地质雷达探测方法第76-81页
        5.3.1 工作原理[71]第76-78页
        5.3.2 地质雷达在米仓山隧道的应用案例第78-81页
        5.3.3 地质雷达探测地下水的响应特征第81页
    5.4 超前钻孔探测方法第81-82页
    5.5 米仓山隧道涌突水综合超前预报第82-89页
        5.5.1 隧道涌突水综合超前预报方法第82-85页
        5.5.2 米仓山隧道涌突水综合超前预报案例第85-89页
    5.6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6章 隧道涌突水处治措施研究第90-99页
    6.1 隧道涌突水的处治原则第90-92页
    6.2 隧道涌突水的处治措施第92-98页
    6.3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7章 结论及建议第99-102页
    1 结论第99-100页
    2     建议第100-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实证评估
下一篇:贸易便利化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东盟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