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中间气单胞菌WS黑色素形成相关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11-14页
Abstract第14-1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7-30页
    1.1 黑色素的概况第17-20页
        1.1.1 黑色素的基本性质和分布第17页
        1.1.2 黑色素的分类及其合成的途径第17-19页
        1.1.3 黑色素合成的关键性基因第19-20页
        1.1.4 黑色素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第20页
    1.2 催化黑色素合成相关酶的介绍第20-26页
        1.2.1 羟苯丙酮酸双加氧酶的研究概况第21-24页
        1.2.2 酪氨酸酶的研究概况第24-26页
    1.3 中间气单胞菌WS的研究概况第26-27页
        1.3.1 气单胞菌的简介第26-27页
        1.3.2 本实验室对中间气单胞菌WS(A.media WS)的前期研究概况第27页
    1.4 转座子相关报道第27-28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8-30页
第二章 改造Tn5系列的转座子使其适用于中间气单胞菌WS第30-45页
    2.1 实验材料第30-33页
        2.1.1 菌株第31页
        2.1.2 质粒第31页
        2.1.3 药品第31-32页
        2.1.4 溶液的配制第32-33页
    2.2 实验方法第33-37页
        2.2.1 引物设计第33页
        2.2.2 相应基因的扩增第33-34页
        2.2.3 电泳第34页
        2.2.4 胶回收第34-35页
        2.2.5 连接T载体第35页
        2.2.6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第35-36页
        2.2.7 质粒DNA的制备方法第36页
        2.2.8 酶切第36-37页
        2.2.9 连接第37页
    2.3 结果和分析第37-44页
        2.3.1 对两种含Tn5转座子的质粒进行相应的抗性改造第37-44页
    2.4 小结和讨论第44-45页
第三章 检测改造后含Tn5转座子的质粒是否适用中间气单胞菌WS第45-60页
    3.1 实验材料第45-47页
        3.1.1 实验菌株第45页
        3.1.2 质粒第45页
        3.1.3 药品第45-46页
        3.1.4 溶液的配制第46-47页
        3.1.5 引物第47页
        3.1.6 仪器耗材第47页
    3.2 实验方法第47-52页
        3.2.1 二亲本接合第47-48页
        3.2.2 菌落PCR扩增第48页
        3.2.3 提取气单胞菌WS的总DNA第48-49页
        3.2.4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第49页
        3.2.5 PCR扩增第49页
        3.2.6 引物设计第49页
        3.2.7 基因组酶切第49页
        3.2.8 Southern印迹的方法第49-50页
        3.2.9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DNA探针的方法第50页
        3.2.10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探针和膜上的DNA杂交第50-51页
        3.2.11 显影的方法第51页
        3.2.12 转座子挽救以调取转座子打断的侧翼序列第51页
        3.2.13 去磷酸化的方法第51页
        3.2.14 乙醇沉淀回收DNA的方法第51-52页
        3.2.15 连接第52页
    3.3 结果和分析第52-59页
        3.3.1 验证pTnMod-O-Cm是否在中间气单胞菌WS中可以发挥功能第52-55页
        3.3.2 验证pTnCm是否在中间气单胞菌WS中实现转座第55-59页
    3.4 小结与讨论第59-60页
第四章 使用改造好的含Tn5转座子的pTnCm于中间气单胞菌WS中进行随机突变和筛库第60-75页
    4.1 实验材料第60-62页
        4.1.1 实验菌株第60页
        4.1.2 质粒第60-61页
        4.1.3 药品第61页
        4.1.4 溶液的配制第61页
        4.1.5 引物第61-62页
        4.1.6 仪器耗材第62页
    4.2 实验方法第62-63页
        4.2.1 二亲本接合的方法第62页
        4.2.2 转座子随机突变筛库的方法第62页
        4.2.3 黑色素含量的测定第62页
        4.2.4 测定菌体浓度第62-63页
        4.2.5 转座子挽救第63页
        4.2.6 Tail-PCR(热不对称交错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PCR)第63页
    4.3 结果和分析第63-74页
        4.3.1 筛库,以得到色素表型有改变的WS突变株第63-67页
        4.3.2 确定12株所得到的色素表型变化的WS突变株被转座子打断的位置第67-74页
    4.4 小结与讨论第74-75页
第五章 脓黑色素是中间气单胞菌WS中主要合成的色素第75-125页
    5.1 实验材料第75-82页
        5.1.1 实验菌株第75-76页
        5.1.2 质粒第76-78页
        5.1.3 药品第78页
        5.1.4 溶液的配制第78页
        5.1.5 引物第78-82页
        5.1.6 仪器耗材第82页
    5.2 实验方法第82-87页
        5.2.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来分析黑色素合成中重要中间产物第82-83页
        5.2.2 质谱(Mass spectrometry)第83页
        5.2.3 敲除载体的构建第83-84页
        5.2.4 通过同源重组来敲除目的基因第84-85页
        5.2.5 通过同源重组来敲除目的基因的过程第85页
        5.2.6 回补载体的构建第85-86页
        5.2.7 异源表达第86页
        5.2.8 提取总RNA的方法第86-87页
        5.2.9 RT-PCR的方法第87页
    5.3 结果和分析第87-123页
        5.3.1 高效液相色谱(HPLC)研究中间气单胞菌WS中色素合成的中间产物第87-93页
        5.3.2 分析中间气单胞菌WS全基因组序列第93-94页
        5.3.3 研究WS中的脓黑色素合成途径中各个基因的功能第94-117页
        5.3.4 研究Aeromonas属中其他菌株黑色素合成途径第117-123页
    5.4 小结与讨论第123-125页
研究总结和展望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7页
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第137-138页
致谢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磺酸基苯基卟啉/二氧化钛纳米晶须复合材料在生物成像与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双光腔光力系统中机械振子基态冷却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