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章 俄苏历史诗学的基本内涵 | 第14-20页 |
第一节 维谢洛夫斯基和其历史诗学理论产生的学术背景 | 第14-15页 |
第二节 诗意意识及其形式的演变 | 第15-17页 |
一、诗人的产生 | 第15-16页 |
二、诗歌的源起 | 第16-17页 |
第三节 母题和情节 | 第17-18页 |
第四节 诗歌语言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俄苏历史诗学的发展 | 第20-35页 |
第一节 形式主义学派二分法的历史诗学 | 第20-29页 |
一、日尔蒙斯基、托马舍夫斯基与维谢洛夫斯基 | 第20-23页 |
二、形式和内容 | 第23-25页 |
三、诗歌语言与非诗歌语言 | 第25-28页 |
四、作家创作的个人因素与过去的联系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巴赫金时空化的历史诗学 | 第29-35页 |
一、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对巴赫金的诗学理论的影响 | 第29-30页 |
二、时空体架构下的历史诗学 | 第30-35页 |
第三章 俄苏历史诗学的当代形态 | 第35-47页 |
第一节 从文艺符号学到文化符号学 | 第35-42页 |
一、结构文艺符号学 | 第35-36页 |
二、艺术文本的结构 | 第36-39页 |
三、动态的文化符号学 | 第39-42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诗学 | 第42-47页 |
一、形象的把握世界的方法和手段的演化过程 | 第43-45页 |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诗学的研究方法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历史诗学在中国语境中的应用 | 第47-53页 |
第一节 中国文学中人物肖像描写的演变 | 第47-49页 |
第二节 中国古典小说中情节结构的母题来源 | 第49-51页 |
第三节 中世纪的中国小说与世界文学的异同 | 第51-53页 |
结语 理论旅行视域下的历史诗学 | 第53-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