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采用斑马鱼建立可诱导显性突变体筛选体系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词表第10-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34页
    1.1 斑马鱼模式生物及优势第15-16页
    1.2 斑马鱼发育过程第16-17页
    1.3 斑马鱼基因组研究第17-18页
    1.4 斑马鱼突变体的筛选方法第18-22页
        1.4.1 物理方法诱变第18页
        1.4.2 化学试剂诱变方法第18-20页
        1.4.3 T-DNA插入筛选第20-22页
    1.5 转座子研究第22-27页
        1.5.1 Sleeping Beauty转座子第22-23页
        1.5.2 Tol2转座子的研究第23-27页
    1.6 四环素诱导系统第27-30页
        1.6.1 四环素诱导系统调控的机理第28页
        1.6.2 Tet-on系统第28-29页
        1.6.3 Tet-On3G诱导表达系统第29-30页
    1.7 T-DNA插入位点的鉴定第30-31页
    1.8 绝缘子(insulator)第31-32页
    1.9 本课题目的和意义第32-34页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第34-56页
    2.1 斑马鱼第34页
        2.1.1 斑马鱼品种及饲养第34页
        2.1.2 斑马鱼交配及受精卵的收取第34页
    2.2 感受态菌株第34页
    2.3 抗体第34页
    2.4 质粒载体第34-35页
    2.5 Morpholoinos第35页
    2.6 斑马鱼显微注射实验第35-36页
    2.7 突变体的诱导实验第36页
    2.8 阿尔新蓝染色第36页
    2.9 DNA相关实验第36-42页
        2.9.1 斑马鱼胚胎时期基因组简单的获得第36页
        2.9.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第36-37页
        2.9.3 PCR产物纯化第37页
        2.9.4 克隆第37-39页
        2.9.5 高质量成鱼基因组的提取第39页
        2.9.6 DNA免疫印迹第39-42页
    2.10 RNA相关实验第42-45页
        2.10.1 总RNA提取第42页
        2.10.2 DNaseI处理RNA第42-43页
        2.10.3 DNaseI处理后的纯化第43页
        2.10.4 逆转录第43页
        2.10.5 反义RNA检测逆转录第43页
        2.10.6 mRNA体外合成第43页
        2.10.7 转录后的纯化第43-44页
        2.10.8 原位杂交探针的体外合成第44页
        2.10.9 整胚原位杂交(Whole mount in situ hybridization)第44-45页
    2.11 蛋白质相关实验操作第45-47页
        2.11.1 斑马鱼胚胎蛋白提取第45-46页
        2.11.2 斑马鱼成鱼蛋白提取第46页
        2.11.3 蛋白免疫印迹第46-47页
        2.11.4 转膜第47页
        2.11.5 目的蛋白信号的检测第47页
    2.12 常用的溶液及培养基第47-49页
    2.13 本课题所用引物、Morpholinos序列第49-56页
第三章 可诱导显性突变体筛选体系设计原理及筛选体系的建立第56-63页
    3.1 四环素诱导筛选突变体的原理第56-57页
    3.2 筛选系统的建立第57-58页
    3.3 诱导系统的测试第58页
    3.4 诱导系统的优化第58-61页
    3.5 转基因群体的构建第61-62页
    3.6 小结与结论第62-63页
第四章 突变体的筛选第63-67页
    4.1 突变体筛选方法第63-66页
    4.2 小结与结论第66-67页
第五章 单插入引起基因下调突变体第67-85页
    5.1 faf1影响斑马鱼咽弓软骨的发育第67-71页
    5.2 grb14下调引起斑马鱼胚胎身体弯曲第71-75页
    5.3 pcyt1aa丧失功能引起眼睛发育受阻及脑出血第75-78页
    5.4 nidogen2基因失活可引起斑马鱼身体短小,局部出血表型第78-81页
    5.5 ap2b1基因水平下调引起发育崎形甚至死亡第81-82页
    5.6 sgcd基因下调引起心肌骨骼肌失调第82-83页
    5.7 小结与结论第83-85页
第六章 单插入诱导基因过表达突交体第85-89页
    6.1 Loc556929过表达引起身体弯曲第85-86页
    6.2 plcd1a过表达引起身体弯曲,眼睛、脑发育受阻第86-87页
    6.3 小结与结论第87-89页
第七章 多转座子插入诱导特异性表型突变体第89-109页
    7.1 TISA28品系第89-90页
    7.2 TISE22品系第90-92页
    7.3 TISA20品系第92-93页
    7.4 TISE54品系第93-94页
    7.5 TISE19品系第94-95页
    7.6 TISE1品系第95-97页
    7.7 TISE14品系第97-99页
    7.8 TISE46品系第99-101页
    7.9 TISA96品系第101-102页
    7.10 TISE256品系第102-104页
    7.11 TISA199品系第104-105页
    7.12 TISA33品系第105-106页
    7.13 小结与结论第106-109页
第八章 多转座子插入诱导非特异性表型突变体第109-116页
    8.1 TISE6品系第109-110页
    8.2 TISE55品系第110-112页
    8.3 TISA31品系第112-113页
    8.4 TISE43品系第113-115页
    8.5 小结与结论第115-116页
第九章 无表型转基因鱼基因表达分析第116-123页
    9.1 胚胎期无表型转基因斑马鱼转座子插入信息第116-117页
    9.2 部分基因上调转基因品系第117-119页
        9.2.1 nsmce1过表达转基因鱼第117-118页
        9.2.2 1hfp14a过表达转基因鱼第118-119页
        9.2.3 s1c3a2过表达转基因鱼第119页
    9.3 基因下调转基因品系第119-121页
        9.3.1 sfswap基因下调转基因品系第119-120页
        9.3.2 itcha基因下调转基因品系第120-121页
    9.4 基因表达无变化转基因鱼第121页
    9.5 小结与结论第121-123页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第123-127页
    10.1 结论第123页
    10.2 讨论第123-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1页
作者简介第131-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a/Si变化的CMAS腐蚀作用下EB-PVD热障涂层微结构演变规律
下一篇:Ce对热浸镀铝锌镀层的影响及相关相平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