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1.2 后城市化下的发展背景 | 第12-15页 |
1.2.1 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 | 第12-13页 |
1.2.2 待优化的现有城市格局 | 第13-14页 |
1.2.3 人的城市化是核心 | 第14-15页 |
1.2.4 后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中村 | 第15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9-22页 |
1.4.1 研究对象的确立 | 第19-20页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4.3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5.1 文献研究 | 第22页 |
1.5.2 田野调查 | 第22页 |
1.5.3 定性研究 | 第22页 |
1.5.4 归纳总结 | 第22-24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第2章 骆家庄聚落空间形成的历史线索 | 第25-48页 |
2.1 土地城市化的历程 | 第25-30页 |
2.1.1 土地构成的原型:典型的水网村落(1949年以前) | 第25页 |
2.1.2 前城市化阶段:乡村土地重构(1949-1978) | 第25-27页 |
2.1.3 城市化起步阶段:土地的零星转型(1978-1992) | 第27页 |
2.1.4 城市化阶段:村内预留地不足(1992至今) | 第27-29页 |
2.1.5 小结 | 第29-30页 |
2.2 经济结构的转型 | 第30-36页 |
2.2.1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阶段(1949-1978) | 第30-31页 |
2.2.2 工业化前期的农业经济阶段(1978-1992) | 第31-32页 |
2.2.3 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经济阶段(1992-2001) | 第32-33页 |
2.2.4 股份合作公司建立与发展(2002-至今) | 第33-35页 |
2.2.5 小结 | 第35-36页 |
2.3 社会管理与组织变迁 | 第36-44页 |
2.3.1 改革开放前的村落组织更替(1949-1978) | 第36-37页 |
2.3.2 杭州市余杭县(市)蒋村乡骆家庄村委会(1978-1996) | 第37-38页 |
2.3.3 杭州市西湖区蒋村乡骆家庄村委会(1996-1999) | 第38-39页 |
2.3.4 杭州市西湖区文新街道骆家庄居委会(1999-2002) | 第39-41页 |
2.3.5 杭州市西湖区文新街道骆家庄股份经济合作社(2002至今) | 第41-44页 |
2.3.6 小结 | 第44页 |
2.4 文化的坚守与调适 | 第44-48页 |
2.4.1 文化的连绵与中断(1949-1978) | 第44-46页 |
2.4.2 文化的再续与裂变(1978-1992) | 第46-47页 |
2.4.3 文化的转型与再造(1992-至今) | 第47页 |
2.4.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融入都市的骆家庄聚落空间 | 第48-64页 |
3.1 转型为城市的骆家庄历史聚落空间 | 第48-51页 |
3.1.1 政府主导的国有土地开发 | 第48-49页 |
3.1.2 被征走土地上的房产开发与企业创业 | 第49-51页 |
3.1.3 居住为主的城市聚落形态 | 第51页 |
3.2 骆家庄留用土地上的聚落空间 | 第51-61页 |
3.2.1 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了村域聚落形态的改变 | 第51-53页 |
3.2.2 骆家庄留用土地上各功能区的品质升级 | 第53-61页 |
3.3 城村博弈下的骆家庄聚落空间拼贴 | 第61-64页 |
3.3.1 留用地返还带来两种公有制土地的并置 | 第61-62页 |
3.3.2 土地性质的差异带来聚落空间形态的拼贴 | 第62-64页 |
第4章 充满活力的混合住区空间 | 第64-85页 |
4.1 自发的邻里商业 | 第64-74页 |
4.1.1 城市化带来生活生产新需求 | 第64页 |
4.1.2 经营业态构成的变化 | 第64-68页 |
4.1.3 自发的商业分布分析 | 第68-73页 |
4.1.4 邻里商业的契合 | 第73-74页 |
4.2 开放的住区道路 | 第74-85页 |
4.2.1 规整的路网结构 | 第75-77页 |
4.2.2 道路上的停车空间 | 第77-80页 |
4.2.3 生活化的街道空间 | 第80-85页 |
第5章 居住建筑的空间转型 | 第85-104页 |
5.1 建筑的自发改建 | 第85-93页 |
5.1.1 建筑的初始格局 | 第85页 |
5.1.2 出租利益下的改建 | 第85-89页 |
5.1.3 立面的拼贴 | 第89页 |
5.1.4 交通的再组织 | 第89-93页 |
5.2 改建下的空间转型 | 第93-104页 |
5.2.1 从生活空间到生产空间 | 第93-94页 |
5.2.2 垂直的功能分层 | 第94-97页 |
5.2.3 极简的空间单元 | 第97-104页 |
第6章 结语:后城市化时代“城中村”城市更新的启示 | 第104-111页 |
6.1 共享合理土地制度下的地利 | 第104-106页 |
6.2 构建半封闭新型住区 | 第106-109页 |
6.3 人的城市化,城的人文化 | 第109-111页 |
附录 | 第111-119页 |
杭州市三批撤村建居改革试点村名单 | 第111-113页 |
骆家庄西苑一区、二区出入口照片汇总 | 第113-114页 |
部分记录照片 | 第114-117页 |
骆家庄主要道路建筑立面改造前后对比图 | 第117-118页 |
消防检查评估表 | 第118-119页 |
作者简介 | 第119-12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0-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