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科技发展规划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7-11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1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2 新中国科技发展规划概述 | 第11-18页 |
2.1 改革开放之前的科技发展规划 | 第11-13页 |
2.1.1 两个规划的历史背景 | 第11-12页 |
2.1.2 两个规划确立的主要任务 | 第12-13页 |
2.2 改革开放至新世纪的科技发展规划 | 第13-15页 |
2.2.1 四个规划的历史背景 | 第13-14页 |
2.2.2 四个规划确立的主要任务 | 第14-15页 |
2.3 新世纪的科技发展规划 | 第15-18页 |
2.3.1 三个规划的历史背景 | 第15-16页 |
2.3.2 三个规划确立的主要任务 | 第16-18页 |
3 新中国科技发展规划的地位与作用 | 第18-22页 |
3.1 新中国科技发展规划的地位 | 第18-19页 |
3.1.1 规定了中国科技政策的重点方向 | 第18-19页 |
3.1.2 提出了科技政策的原则要求 | 第19页 |
3.2 新中国科技发展规划的作用 | 第19-22页 |
3.2.1 确定了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 | 第19-20页 |
3.2.2 肯定了科技知识分子的主体作用 | 第20页 |
3.2.3 规范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 第20-22页 |
4 新中国科技发展规划的原则要求 | 第22-28页 |
4.1 坚持科技以人为本 | 第22-23页 |
4.1.1 科技以人为本的深刻意蕴 | 第22页 |
4.1.2 坚持科技以人为本体现科技人才保障 | 第22-23页 |
4.2 体现科技公众参与 | 第23-24页 |
4.2.1 科技公众参与的深刻意蕴 | 第23-24页 |
4.2.2 科技公众参与的重点方式 | 第24页 |
4.3 坚持科技有所为有所不为 | 第24-26页 |
4.3.1 科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深刻意蕴 | 第24-25页 |
4.3.2 科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 | 第25页 |
4.3.3 在实践中贯彻科技有所为有所不为 | 第25-26页 |
4.4 坚持规划与政策的协调 | 第26-28页 |
4.4.1 规划与政策协调的深刻意蕴 | 第26页 |
4.4.2 以具体科技政策实现科技规划目标 | 第26-28页 |
5 新中国科技发展规划的实践理路 | 第28-35页 |
5.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第28-30页 |
5.1.1 改革目的 | 第28页 |
5.1.2 实现途径 | 第28-30页 |
5.2 企业应当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 第30-32页 |
5.2.1 原因分析 | 第30页 |
5.2.2 具体表现 | 第30-31页 |
5.2.3 具体措施 | 第31-32页 |
5.3 促进社会研发投入 | 第32-35页 |
5.3.1 影响因素 | 第32页 |
5.3.2 当前现状 | 第32-33页 |
5.3.3 具体路径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