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的理论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2 选题的工程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1-13页 |
1.2.1 点过程理论的形成 | 第11-12页 |
1.2.2 近代发展与研究成果 | 第12页 |
1.2.3 点过程理论的两大学派 | 第12-13页 |
1.2.4 分支发展趋势 | 第13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第2章 预备知识 | 第15-21页 |
2.1 齐次泊松过程 | 第15-16页 |
2.1.1 齐次泊松过程简介 | 第15-16页 |
2.1.2 齐次泊松过程的叠加 | 第16页 |
2.1.3 齐次泊松过程的稀疏 | 第16页 |
2.2 复合泊松过程 | 第16-17页 |
2.3 泊松点过程的特征泛函 | 第17-21页 |
第3章 输电系统可靠性模型 | 第21-36页 |
3.1 模型假设 | 第21-22页 |
3.2 出线间隔系统可靠性模型 | 第22-25页 |
3.2.1 传统设备条件下的出线间隔 | 第22-24页 |
3.2.2 新型设备条件下的出线间隔 | 第24-25页 |
3.3 主变间隔系统可靠性模型 | 第25-27页 |
3.3.1 传统设备条件下的主变间隔 | 第26页 |
3.3.2 新型设备条件下的主变间隔 | 第26-27页 |
3.4 单母线系统可靠性模型 | 第27-31页 |
3.4.1 传统设备条件下的单母线系统 | 第28-30页 |
3.4.2 新型设备条件下的单母线系统 | 第30-31页 |
3.5 单母分段系统可靠性模型 | 第31-36页 |
3.5.1 传统设备条件下的单母分段系统 | 第31-33页 |
3.5.2 新型设备条件下的单母分段系统 | 第33-36页 |
第4章 模型检验与参数估计 | 第36-43页 |
4.1 模型检验 | 第36-38页 |
4.1.1 散度检验 | 第36页 |
4.1.2 显著性检验 | 第36-37页 |
4.1.3 拟合优度检验 | 第37-38页 |
4.2 参数估计 | 第38-43页 |
4.2.1 固定时间区间上的连续观测数据 | 第38页 |
4.2.2 随机时间区间上的连续观测数据 | 第38-40页 |
4.2.3 一连串随机区间中的点数进行观测得到的直方图数据 | 第40页 |
4.2.4 固定时间区间上的截尾数据 | 第40-43页 |
第5章 数据调研与分析计算 | 第43-57页 |
5.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第43-44页 |
5.1.1 原始数据的筛选和整理 | 第43页 |
5.1.2 待分析数据的预处理 | 第43-44页 |
5.2 模型的参数估计 | 第44-46页 |
5.3 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第46-53页 |
5.3.1 出线间隔系统可靠性 | 第46-49页 |
5.3.2 主变间隔系统可靠性 | 第49-50页 |
5.3.3 单母线系统可靠性 | 第50页 |
5.3.4 单母分段系统可靠性 | 第50-53页 |
5.4 模型的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5.4.1 设备可靠性的比较与分析 | 第53-54页 |
5.4.2 系统可靠性的比较与分析 | 第54-55页 |
5.4.3 理论结果与实际现状的比较与分析 | 第55-5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6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57页 |
6.2 输电系统可靠性的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6.3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第58页 |
6.4 发展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