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5页 |
1.1 引言 | 第14-16页 |
1.2 水下爆炸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2.1 理论研究 | 第16-17页 |
1.2.2 数值研究 | 第17-20页 |
1.2.3 试验研究 | 第20-23页 |
1.3 实船水下爆炸试验研究现状 | 第23-30页 |
1.3.1 实船水下爆炸试验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1.3.2 舰船爆炸响应信号时频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1.3.3 实船水下爆炸冲击动弯矩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小结 | 第30-32页 |
1.5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32-35页 |
第2章 实船水下爆炸试验测量系统 | 第35-50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测点布设与选择 | 第36-38页 |
2.3 传感器布设与选择 | 第38-40页 |
2.4 传输线布设与选择 | 第40-44页 |
2.4.1 布设原则 | 第41页 |
2.4.2 加改装需求 | 第41-42页 |
2.4.3 应变线缆参数 | 第42页 |
2.4.4 低噪音屏蔽线缆选择 | 第42-43页 |
2.4.5 线缆加固 | 第43-44页 |
2.4.6 线缆撤收 | 第44页 |
2.5 测量仪器 | 第44-46页 |
2.5.1 测量仪器 | 第44-46页 |
2.5.2 测量仪器的适用性 | 第46页 |
2.6 测试系统 | 第46-49页 |
2.6.1 测量系统的冲击防护 | 第46-47页 |
2.6.2 测试系统时序控制 | 第47页 |
2.6.3 测量系统调试 | 第47页 |
2.6.4 测量设备陆上调试步骤 | 第47-48页 |
2.6.5 试验测量前期准备 | 第48页 |
2.6.6 测量设备码头调试步骤 | 第48-49页 |
2.6.7 海上试验前的测量系统调试和准备 | 第49页 |
2.7 试验数据的采集及系统撤收 | 第49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实船水下爆炸试验舰船结构响应预示 | 第50-74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LS-DGF-RKDG方法载荷预示 | 第51-61页 |
3.2.1 控制方程 | 第51-52页 |
3.2.2 状态方程 | 第52页 |
3.2.3 空间与时间离散 | 第52-54页 |
3.2.4 试函数 | 第54页 |
3.2.5 数值通量 | 第54-57页 |
3.2.6 限制器 | 第57页 |
3.2.7 时间步 | 第57-58页 |
3.2.8 界面追踪 | 第58-59页 |
3.2.9 虚拟流动方法 | 第59-61页 |
3.3 数值模型的验证及讨论 | 第61-67页 |
3.3.1 一维算例 | 第61-65页 |
3.3.2 二维激波管计算模型 | 第65-67页 |
3.4 近壁面水下爆炸载荷特征 | 第67-68页 |
3.5 船体板架结构响应数值模拟 | 第68-70页 |
3.5.1 结构模型及工况设置 | 第68-69页 |
3.5.2 船体板架结构毁伤变形分析 | 第69页 |
3.5.3 船体板架结构响应分析 | 第69-70页 |
3.6 实船水下爆炸试验响应预示 | 第70-72页 |
3.7 结论 | 第72-74页 |
第4章 实船水下爆炸试验弯曲波频散特性 | 第74-115页 |
4.1 引言 | 第74-75页 |
4.2 梁的波动特性分析 | 第75-81页 |
4.2.1 Euler-Bernoulli梁理论 | 第75-76页 |
4.2.2 基于Timoshenko梁理论 | 第76-79页 |
4.2.3 考虑剪切变形引起转动惯量影响 | 第79-81页 |
4.3 板、壳的波动特性分析 | 第81-88页 |
4.4 改进的HHT方法 | 第88-93页 |
4.4.1 瞬时频率和希尔伯特谱 | 第88-89页 |
4.4.2 经验模态分解 | 第89-90页 |
4.4.3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 第90-93页 |
4.5 3000t实船水下爆炸试验弯曲波频散特性 | 第93-105页 |
4.5.1 波的传播路径分析 | 第93-96页 |
4.5.2 冲击因子0.19工况 | 第96-100页 |
4.5.3 冲击因子0.34工况 | 第100-102页 |
4.5.4 冲击因子0.51工况 | 第102-105页 |
4.6 600t实船水下爆炸试验弯曲波频散特性 | 第105-113页 |
4.6.1 冲击因子0.14工况 | 第105-108页 |
4.6.2 冲击因子0.28工况 | 第108-110页 |
4.6.3 冲击因子0.31工况 | 第110-11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5章 实船水下爆炸试验冲击动弯矩计算方法 | 第115-137页 |
5.1 引言 | 第115-116页 |
5.2 船体梁冲击动弯矩计算模型 | 第116-120页 |
5.3 船体梁传递矩阵推导 | 第120-123页 |
5.4 离散时间精细传递矩阵求解 | 第123-126页 |
5.5 实船水下爆炸试验的冲击动弯矩计算 | 第126-131页 |
5.5.1 模态分析 | 第126页 |
5.5.2 冲击动弯矩计算结果 | 第126-131页 |
5.6 基于试验冲击动弯矩的测点优化 | 第131-13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6章 实船水下爆炸试验抗冲击校核 | 第137-162页 |
6.1 引言 | 第137-138页 |
6.2 实船水下爆炸试验冲击环境 | 第138-152页 |
6.2.1 3000吨船冲击环境 | 第138-145页 |
6.2.2 600吨船冲击环境 | 第145-150页 |
6.2.3 加速度峰值分布规律 | 第150-152页 |
6.2.4 冲击环境评估 | 第152页 |
6.3 计及冲击动弯矩的总强度校核 | 第152-156页 |
6.3.1 总强度校核剖面的选取 | 第153页 |
6.3.2 非接触水下爆炸作用下总纵强度校核标准 | 第153-154页 |
6.3.3 实船水下爆炸试验总强度校核 | 第154-156页 |
6.4 局部板格响应 | 第156-161页 |
6.4.1 板格测点的布置 | 第156-157页 |
6.4.2 板格测点的布置板格局部振动频率的计算与分析 | 第157-160页 |
6.4.3 板格平面应力计算 | 第160-16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结论 | 第162-164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8-179页 |
致谢 | 第179-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