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1 导言 | 第12-2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简要述评 | 第20页 |
·研究目的、方法和框架 | 第20-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研究的可能创新 | 第24页 |
2 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拉动作用理论分析框架 | 第24-29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4-25页 |
·海峡西岸经济区 | 第24-25页 |
·中心城市 | 第25页 |
·区域经济 | 第25页 |
·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拉动作用的理论依据 | 第25-27页 |
·圈层结构理论 | 第25-26页 |
·中心地理论 | 第26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26页 |
·核心边缘理论 | 第26-27页 |
·点轴开发理论 | 第27页 |
·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拉动作用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27-29页 |
·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 第27-28页 |
·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式 | 第28页 |
·影响中心城市发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 第28-29页 |
3 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现状 | 第29-41页 |
·海西总体发展情况 | 第29-30页 |
·具体发展现状 | 第30-36页 |
·福州市发展现状 | 第30-32页 |
·厦门市发展现状 | 第32-33页 |
·泉州市发展现状 | 第33-34页 |
·温州市发展现状 | 第34-35页 |
·汕头市发展现状 | 第35-36页 |
·海西中心城市与其他同级中心城市对比 | 第36-41页 |
·海峡西岸经济区厦门、福州与其他经济区同级城市对比 | 第36-37页 |
·海峡西岸经济区泉州、温州、汕头与其他经济区同级城市对比 | 第37-38页 |
·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与中部六省会城市对比 | 第38-41页 |
4 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拉动作用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 第41-50页 |
·方法的选择、指标选取及数据获取 | 第41-42页 |
·方法选择 | 第41-42页 |
·指标选取 | 第42页 |
·数据来源 | 第42页 |
·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拉动作用的因子模型 | 第42-47页 |
·海峡西岸经济区各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比较 | 第47-48页 |
·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拉动作用的影响因素 | 第48-50页 |
·城市经济规模与产业优化程度 | 第48-49页 |
·城市规模与经济运行基础 | 第49页 |
·城市生活环境舒适度 | 第49页 |
·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 第49-50页 |
5 对策建议 | 第50-58页 |
·合理确定中心城市的规模和发展目标 | 第50-52页 |
·合理确定中心城市的规模 | 第50页 |
·做强做大中心城市以强化集聚和辐射功能 | 第50-51页 |
·推动中心城市连线发展以辐射腹地城市繁荣发展 | 第51-52页 |
·加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第52-53页 |
·建设完善便捷高速的内联通道 | 第52页 |
·建设两集两散的大港口 | 第52-53页 |
·提升城市生活环境舒适度 | 第53页 |
·增强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和带动能力 | 第53-55页 |
·优化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 | 第53-54页 |
·培育创新产业集群 | 第54-55页 |
·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推动中心城市发展 | 第55-56页 |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 第55页 |
·培育和引进人才 | 第55-56页 |
·发挥财税激励作用助推中心城市转型发展 | 第56-57页 |
·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和财税扶持方式 | 第56页 |
·依托财税政策支持完善产业体系 | 第56-57页 |
·为中心城市拉动区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57-58页 |
·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 第57页 |
·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57页 |
·挖掘中心城市文化资源 | 第57-5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