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机械传动机构论文--啮合传动论文--齿轮及齿轮传动论文

齿轮制造误差对变速器啸叫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变速器啸叫噪声分析与控制第11-12页
        1.2.2 齿轮系统动力学分析第12-14页
        1.2.3 齿轮制造误差对齿轮系统振动响应的影响第14-15页
        1.2.4 齿轮制造误差控制方法第15-16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6-18页
2 变速器系统振动噪声机理分析第18-34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变速器系统振动噪声第18-20页
    2.3 齿轮系统动力学第20-30页
        2.3.1 考虑齿轮副支撑系统柔性的齿轮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第21-25页
        2.3.2 齿轮系统动态激励第25-30页
    2.4 齿轮啮合特性对变速器系统振动噪声的影响第30-32页
        2.4.1 齿轮重合度第30页
        2.4.2 传递误差第30-31页
        2.4.3 齿轮副啮合错位量第31-32页
        2.4.4 齿面接触斑点第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4页
3 变速器系统仿真分析第34-48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齿轴系统仿真分析模型第34-36页
    3.3 变速器壳体模态分析第36-42页
        3.3.1 变速器壳体仿真模态分析第36-38页
        3.3.2 变速器壳体实验模态分析第38-42页
    3.4 变速器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第42-44页
        3.4.1 变速器壳体模态缩聚第42-43页
        3.4.2 变速器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模型构建第43页
        3.4.3 变速器系统动态响应分析第43-44页
    3.5 柔性壳体对齿轮副动态啮合特性的影响分析第44-47页
        3.5.1 齿轮副啮合错位量第44-45页
        3.5.2 齿轮副接触斑点第45-46页
        3.5.3 齿轮副传递误差第46页
        3.5.4 齿轮副动态啮合力第46-47页
    3.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4 变速器啸叫性能实验与壳体动态特性改善第48-66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齿轮副接触斑点实验与分析第48-50页
        4.2.1 齿轮副接触斑点实验第48-49页
        4.2.2 实验接触斑点与仿真接触斑点对比分析第49-50页
    4.3 变速器单体振动噪声实验与分析第50-61页
        4.3.1 变速器单体振动噪声实验第50-54页
        4.3.2 振动噪声实验结果及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第54-61页
            4.3.2.1 不同载荷及转速时的变速器系统响应第54-55页
            4.3.2.2 齿轮综合误差对变速器系统响应的影响第55-59页
            4.3.2.3 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第59-61页
    4.4 变速器壳体动态特性改善第61-64页
        4.4.1 壳体动态特性改善的技术方案及其结果分析第61-62页
        4.4.2 动态性能改善的壳体对齿轮副动态啮合特性的影响分析第62-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6页
5 齿轮误差对齿轮副啮合特性及系统响应的影响第66-78页
    5.1 引言第66页
    5.2 基节误差对齿轮副啮合特性及系统响应的影响第66-69页
        5.2.1 基节误差对齿轮传递误差的影响第67-68页
        5.2.2 基节误差对齿轮系统响应的影响第68-69页
    5.3 螺旋线倾斜误差对齿轮副啮合特性及齿轮系统响应的影响第69-73页
        5.3.1 螺旋线倾斜误差对齿轮副啮合特性的影响第71-72页
        5.3.2 螺旋线倾斜误差对齿轮系统响应的影响第72-73页
    5.4 径向跳动误差对齿轮副啮合特性及齿轮系统响应的影响第73-76页
        5.4.1 径向跳动误差对齿轮传递误差的影响第74-75页
        5.4.2 径向跳动误差对齿轮系统响应的影响第75-76页
    5.5 本章小结第76-78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6.1 研究总结第78-79页
    6.2 研究展望第79-80页
致谢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附录 1第86-88页
附录 2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蒜碱对肾癌细胞786-O、ACHN的作用及机制初探
下一篇:负载吲哚菁绿的介孔硅纳米探针在肝癌术中精准导航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