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介绍 | 第15-30页 |
2.1 神经元的数学模型 | 第15-17页 |
2.2 圆映射 | 第17-18页 |
2.3 神经元的圆映射 | 第18-23页 |
2.4 符号动力学 | 第23-26页 |
2.5 脉冲序列的符号动力学 | 第26-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听觉神经系统 | 第30-38页 |
3.1 听觉神经系统 | 第30-32页 |
3.2 双耳时间差(ITD)检测模型 | 第32-33页 |
3.3 双耳声强差(ILD)检测模型 | 第33-35页 |
3.4 感觉通路对刺激信号的转换 | 第35-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生物声呐的频率测量模型 | 第38-56页 |
4.1 听觉神经系统频率测量研究 | 第38-41页 |
4.2 听觉神经系统频率测量模型 | 第41-44页 |
4.3 定频输入信号的频率测量 | 第44-50页 |
4.4 变频输入信号的频率测量 | 第50-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双耳时间差声源定向 | 第56-84页 |
5.1 Jeffress ITD模型 | 第56-57页 |
5.2 基于符号空间的ITD模型 | 第57-58页 |
5.3 基于符号空间的ITD模型仿真实验 | 第58-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6章 生物声呐的简并 | 第84-96页 |
6.1 神经系统中的简并 | 第84-87页 |
6.2 具有简并的听觉检测模型 | 第87-89页 |
6.3 听觉简并模型的仿真验证 | 第89-9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7章 双耳声强差声源定向 | 第96-106页 |
7.1 双耳声强差检测的生理结构 | 第96-97页 |
7.2 双耳声强差定量检测模型 | 第97-98页 |
7.3 化学耦合模型 | 第98-100页 |
7.4 仿真分析 | 第100-103页 |
7.5 双耳声强差定量检测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 第103-104页 |
7.6 关于双耳声强差定量检测模型的讨论 | 第104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8章 具有双重功能的简并性双耳声源定向神经回路 | 第106-117页 |
8.1 具有ITD和ILD检测双重功能的双耳声源定向神经回路模型 | 第107-108页 |
8.2 仿真分析 | 第108-114页 |
8.3 两耳定向的简并性回路 | 第114-115页 |
8.4 关于双重功能的双耳定向简并性回路的讨论 | 第115-116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7-120页 |
9.1 研究结果总结 | 第117-118页 |
9.2 研究展望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25-127页 |
附录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