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古碳酸盐岩储层泥浆污染解堵配方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解堵技术现状 | 第7-11页 |
1.2.1 酸蚀法 | 第7-9页 |
1.2.2 氧化法 | 第9-10页 |
1.2.3 螯合法 | 第10页 |
1.2.4 有机溶剂法 | 第10页 |
1.2.5 微生物法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1页 |
1.4 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储层伤害程度研究 | 第12-21页 |
2.1 主要仪器和药品 | 第12页 |
2.2 岩芯成分分析 | 第12-13页 |
2.3 岩芯渗透率分析 | 第13-15页 |
2.4 泥浆性质分析 | 第15-19页 |
2.4.1 泥浆基本性质 | 第15-16页 |
2.4.2 泥浆成分 | 第16-19页 |
2.5 岩芯渗透率伤害程度 | 第19-2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解堵配方主剂 | 第21-34页 |
3.1 主要仪器和药品 | 第21-22页 |
3.2 解堵剂对泥浆的溶蚀 | 第22-29页 |
3.2.1 单酸的遴选 | 第22-24页 |
3.2.2 复配缓速酸的遴选 | 第24-25页 |
3.2.3 酸液对泥饼的溶蚀 | 第25-29页 |
3.3 解堵剂对岩芯的溶蚀 | 第29-32页 |
3.3.1 酸液对岩芯薄片的溶蚀 | 第29页 |
3.3.2 酸液对岩芯粉末的溶蚀 | 第29-32页 |
3.4 主解堵剂遴选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解堵添加剂铁离子稳定剂和表面活性剂 | 第34-37页 |
4.1 主要仪器和药品 | 第34页 |
4.2 铁稳剂和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第34-36页 |
4.2.1 评价方法 | 第34页 |
4.2.2 评价结果 | 第34-36页 |
4.3 配伍性 | 第3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解堵液添加缓蚀剂 | 第37-40页 |
5.1 主要仪器和药品 | 第37-38页 |
5.2 缓蚀剂的合成 | 第38页 |
5.2.1 合成步骤 | 第38页 |
5.2.2 缓蚀剂性状表征 | 第38页 |
5.3 缓蚀剂评价 | 第38-39页 |
5.3.1 缓蚀性能评价 | 第38-39页 |
5.3.2 缓蚀剂的遴选 | 第39页 |
5.4 配伍性 | 第3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六章 解堵液添加防膨剂 | 第40-45页 |
6.1 主要仪器和药品 | 第40页 |
6.2 防膨剂的合成 | 第40-43页 |
6.2.1 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及反温度的影响 | 第40-43页 |
6.2.3 产品结构表征 | 第43页 |
6.3 防膨剂的评价 | 第43-44页 |
6.4 配伍性 | 第4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七章 解堵效果 | 第45-51页 |
7.1 主要仪器和药品 | 第45页 |
7.2 岩芯渗透率的恢复 | 第45-49页 |
7.2.1 岩芯污染-解堵实验 | 第45-48页 |
7.2.2 解堵配方的确定 | 第48-49页 |
7.3 酸液解堵机理 | 第49-5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