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腐蚀与保护、金属表面处理论文--腐蚀的控制与防护论文--金属表面防护技术论文

304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等离子体氮化及耐磨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不锈钢概述第11-15页
        1.2.1 奥氏体不锈钢的特点及应用第12-13页
        1.2.2 奥氏体不锈钢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等离子体氮化技术第15-17页
        1.3.1 等离子体定义第15页
        1.3.2 等离子氮化原理第15-16页
        1.3.3 等离子氮化特点第16-17页
    1.4 低温等离子体氮化技术第17-19页
        1.4.1 低温等离子氮化原理与装置第17-18页
        1.4.2 国内外低温等离子体氮化技术研究现状第18-19页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第19-21页
第2章 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第21-31页
    2.1 ICP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系统第21-24页
        2.1.1 真空抽气系统第22页
        2.1.2 ICP表面改性反应室第22-23页
        2.1.3 检测组件第23-24页
    2.2 实验方法第24-25页
        2.2.1 实验材料第24页
        2.2.2 氮化实验第24-25页
        2.2.3 摩擦实验第25页
    2.3 分析测试方法第25-31页
        2.3.1 X射线衍射仪(XRD)第25-26页
        2.3.2 毫安电流表第26-27页
        2.3.3 EPP2000型光谱仪第27页
        2.3.4 金相显微镜第27-28页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28-29页
        2.3.6 显微硬度计第29页
        2.3.7 摩擦磨损试验机第29-31页
第3章 低温等离子体氮化工艺参数与离子流密度关系第31-51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低温等离子体氮化最优工艺参数的确定第31-39页
        3.2.1 低温等离子体氮化中样片效果的研究第31-33页
        3.2.2 低温等离子体氮化中工作压力的初定第33-34页
        3.2.3 低温等离子体氮化中最优偏压的确定第34-35页
        3.2.4 低温等离子体氮化中工作时间的确定第35-36页
        3.2.5 低温等离子体氮化中工作压力的验证第36-39页
        3.2.6 小结第39页
    3.3 不同工艺参数与离子流密度的关系第39-44页
        3.3.1 离子流密度第39-40页
        3.3.2 负偏压与离子流密度的关系第40-41页
        3.3.3 硬度与离子流密度的关系第41-42页
        3.3.4 负偏压与硬度的关系第42-43页
        3.3.5 工作压力与离子流密度的关系第43页
        3.3.6 工作时间与离子流密度的关系第43-44页
    3.4 OES监测N等离子体状态第44-48页
        3.4.1 负偏压对等离子体特征谱线强度的影响第45-46页
        3.4.2 工作压力对等离子体特征谱线强度的影响第46-47页
        3.4.3 最优工艺参数下等离子体特征谱线研究第47-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51页
第4章 低温等离子体氮化耐磨性能研究第51-65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工艺参数对氮化层摩擦系数的影响第51-57页
        4.2.1 负偏压对氮化层摩擦系数的影响第52-54页
        4.2.2 工作压力对氮化层摩擦系数的影响第54-57页
    4.3 工艺参数对氮化层磨损形貌的影响第57-61页
        4.3.1 负偏压对氮化层磨损形貌的影响第57-59页
        4.3.2 工作压力对氮化层磨损形貌的影响第59-61页
    4.4 离子流密度对氮化层耐磨性能的影响第61-62页
        4.4.1 离子流密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第61-62页
        4.4.2 离子流密度对磨痕宽度的影响第62页
    4.5 本章小结第62-65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5.1 结论第65页
    5.2 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动态图像颗粒粒度粒形测量系统研究
下一篇:基于IEC61850标准的配电自动化信息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