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老化对核电站一回路铸造双相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3-14页 |
2 绪论 | 第14-40页 |
2.1 核电站结构与分类 | 第14-15页 |
2.2 双相不锈钢的热老化 | 第15-22页 |
2.2.1 热老化对冲击性能的影响 | 第15-16页 |
2.2.2 热老化对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16-17页 |
2.2.3 热老化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17-18页 |
2.2.4 热老化对化学腐蚀性能的影响 | 第18-19页 |
2.2.5 热老化对显微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9-20页 |
2.2.6 热老化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20-22页 |
2.3 影响热老化的主要因素 | 第22-26页 |
2.3.1 热老化时间的影响 | 第22-23页 |
2.3.2 热老化温度的影响 | 第23-25页 |
2.3.3 铁素体含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4 退火处理的影响 | 第26页 |
2.4 热老化材料的塑性变形行为 | 第26-29页 |
2.4.1 热老化后双相不锈钢的断裂机制 | 第26-28页 |
2.4.2 热老化后双相不锈钢的形变机制 | 第28-29页 |
2.5 纳米压痕硬度的晶体学各向异性 | 第29-30页 |
2.6 前期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2.7 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第32-34页 |
2.8 实验技术及实验方法 | 第34-40页 |
2.8.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2.8.2 热老化方案 | 第34-35页 |
2.8.3 实验设备与方法 | 第35-40页 |
3 热老化材料的室温拉伸变形行为 | 第40-68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热老化时间对室温拉伸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 长期热老化材料的室温拉伸性能 | 第42-47页 |
3.3.1 长期热老化对室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2 长期热老化对室温拉伸断口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3 长期热老化对室温拉伸表面的影响 | 第45-47页 |
3.4 室温拉伸变形的EBSD分析 | 第47-58页 |
3.4.1 不同应变量的取向 | 第47-48页 |
3.4.2 不同应变量的晶界角度 | 第48-50页 |
3.4.3 不同应变量的局部应变 | 第50-52页 |
3.4.4 不同应变区的取向 | 第52-53页 |
3.4.5 不同应变区的晶界角度 | 第53-55页 |
3.4.6 不同应变区的局部应变 | 第55-58页 |
3.5 变形前后的纳米压痕硬度 | 第58-64页 |
3.5.1 铁素体与奥氏体的纳米压痕硬度 | 第58-60页 |
3.5.2 变形区的纳米压痕硬度 | 第60-64页 |
3.6 室温拉伸变形前后的显微组织 | 第64-66页 |
3.6.1 未变形区的显微组织 | 第64-65页 |
3.6.2 拉伸变形区的显微组织 | 第65-6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4 热老化材料的高温拉伸变形行为 | 第68-84页 |
4.1 引言 | 第68页 |
4.2 热老化时间对高温拉伸性的影响 | 第68-70页 |
4.3 长期热老化材料的高温拉伸性能 | 第70-73页 |
4.3.1 长期热老化对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70-71页 |
4.3.2 长期热老化对高温拉伸断口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3 长期热老化对高温拉伸断口截面的影响 | 第72-73页 |
4.4 变形前后的纳米压痕硬度 | 第73-75页 |
4.5 高温拉伸变形的EBSD分析 | 第75-80页 |
4.5.1 不同应变区的取向 | 第75-76页 |
4.5.2 不同应变区的晶界角度 | 第76-78页 |
4.5.3 不同应变区的局部应变 | 第78-80页 |
4.6 高温拉伸变形前后的显微组织 | 第80-82页 |
4.6.1 未变形区的显微组织 | 第80-81页 |
4.6.2 拉伸变形区的显微组织 | 第81-8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5 热老化材料的冲击变形行为 | 第84-98页 |
5.1 引言 | 第84页 |
5.2 热老化时间对冲击性能的影响 | 第84-86页 |
5.3 长期热老化材料的冲击性能 | 第86-89页 |
5.3.1 长期热老化对冲击性能的影响 | 第86-87页 |
5.3.2 长期热老化对冲击断口的影响 | 第87-88页 |
5.3.3 长期热老化对冲击断口纵截面的影响 | 第88-89页 |
5.4 冲击变形的EBSD分析 | 第89-95页 |
5.4.1 不同应变区的取向 | 第89-90页 |
5.4.2 不同应变区的晶界角度 | 第90-92页 |
5.4.3 不同应变区的局部应变 | 第92-95页 |
5.5 冲击变形前后的显微组织 | 第95-97页 |
5.5.1 未变形区的显微组织 | 第95-96页 |
5.5.2 冲击变形区的显微组织 | 第96-9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6 热老化材料的纳米显微力学性能 | 第98-112页 |
6.1 引言 | 第98页 |
6.2 热老化时间对显微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98-99页 |
6.3 长期热老化材料的纳米显微力学性能 | 第99-102页 |
6.3.1 长期热老化对纳米显微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6.3.2 长期热老化对纳米压痕形貌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6.4 纳米压痕变形区的显微组织 | 第102-106页 |
6.4.1 FIB制备TEM样品 | 第102-104页 |
6.4.2 未变形区的显微组织 | 第104-105页 |
6.4.3 纳米压痕变形区的显微组织 | 第105-106页 |
6.5 纳米显微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 | 第106-110页 |
6.5.1 铁素体的纳米显微力学性能 | 第106-109页 |
6.5.2 奥氏体的纳米显微力学性能 | 第109-11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7 论文结论 | 第112-114页 |
8 创新点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7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27-13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1页 |